翻译
迅猛的雷声仿佛要震裂房屋,大雨倾泻如同河水倒灌,然而雨过天晴后,一阵清凉的风袭来,却并未让人感到格外欣喜。这景象应当就像唐代画师吴道子在高大厅堂的巨幅墙壁上所绘的《降魔图》一般——风雨狂暴之后,终归宁静,气势磅礴而意境深远。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的翻译。
注释
1. 追和:依照他人原韵或诗意作诗相和,此处指苏轼应和其弟苏辙的诗作。
2.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之弟,同为北宋著名文学家。
3. 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指苏辙前一年在洛阳主持科举考试时所作的九首诗。
4. 暴雨初晴楼上晚景:本诗题目,描写暴雨过后登楼所见傍晚景色。
5. 疾雷破屋:形容雷声猛烈,仿佛能震破房屋。
6. 雨翻河:形容雨水倾泻如河水倒流,极言雨势之大。
7. 一扫清风未觉多:暴雨过后清风拂面,但人们尚未察觉其可贵。
8. 应似:应当如同。
9. 画师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以笔力雄健、气势恢宏著称,尤擅佛道人物壁画。
10. 高堂巨壁写降魔:指吴道子在寺庙高堂巨幅墙壁上绘制《降魔变相图》,表现佛陀降伏妖魔的激烈场面,此处借喻暴雨如神魔交战般壮观。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追和其弟苏辙(字子由)旧作《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中的一首,题为《暴雨初晴楼上晚景》。全诗以雄奇之笔描绘暴雨骤停、清风徐来的自然景象,借吴道子画作“降魔”的壮烈气象作比,既写出自然之力的震撼,又暗含人生波澜后的平静与超脱。诗中融合了视觉、听觉与心理感受,将瞬息万变的天气升华为艺术与哲思的象征,体现了苏轼豪放中见深沉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的评析。
赏析
这首短诗仅四句,却极具张力。首句“疾雷破屋雨翻河”以夸张手法极写暴雨雷霆之威猛,动人心魄。“破屋”“翻河”两个意象极具破坏力,使人如临其境。次句笔锋一转,“一扫清风未觉多”,风暴过后清风徐来,反衬出人心尚在惊悸之中,未能立即感知安宁之美,细腻传达出心理变化。后两句宕开一笔,引入艺术联想:“应似画师吴道子,高堂巨壁写降魔。”将自然景象比作吴道子笔下庄严激烈的宗教壁画,不仅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层次,更赋予其精神深度——风雨如魔障,清风似觉悟,暗含佛家“降魔成道”之意。全诗融自然、艺术与哲理于一体,展现了苏轼“以诗入画、以画喻道”的高妙境界。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气象雄浑,取譬奇绝,以画境写天象,非东坡不能为此语。”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雨翻河’三字险而实,‘未觉多’三字细而远,结用吴生降魔,尤为奇想。”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评此诗:“借画法以状天工,笔力扛鼎,意在言外。”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善以书画入诗,此诗以吴道子壁画拟暴雨初晴,壮丽中见禅意,真神来之笔。”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