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五言诗、七言诗本就如儿戏一般,写个三行两行也只是偶然为之。
我的天性虽不饮酒,却也容易沉醉,就像春风拨弄百花一样自然。
四十多年来的人生,如同梦幻泡影,年岁渐老,又何必再去分别愚笨与智慧?
古人们既不曾真正存在,也不曾彻底消亡;我如今虽不做诗,却也无法真正停止书写。
寄语世间那些匆匆忙忙的人们:一生随波逐流,生生死死不过是尘埃一粒。
洗笔不用池塘,笔下不留坟冢,姑且写下这些文字,作为游戏,愉悦我自己的精神罢了。
以上为【戏书】的翻译。
注释
1. 戏书:题为游戏之作,实含深意,是苏轼晚年常见笔法。
2. 五言七言:指诗歌体裁,五言诗和七言诗,此处代指文学创作。
3. 正儿戏:正是像小孩子玩耍一样的事情,表现对诗文功名的超然态度。
4. 偶尔:偶然为之,强调创作的随意性与非功利性。
5. 解醉:懂得沉醉,指精神上的陶醉,非指酒醉。
6. 春风弄群卉:比喻自然随性,如同春风拂过百花,毫无刻意造作。
7. 四十年来:苏轼作此诗时约五十多岁,“四十年”泛指长期仕途与人生经历。
8. 同幻事:皆如梦幻,源自佛教“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之说。
9. 古人不住亦不灭:化用《金刚经》“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表达超越生死、存在与否的二元对立。
10. 浪生浪死一埃尘:比喻世人随俗浮沉,生死无常,微不足道如尘埃。
以上为【戏书】的注释。
评析
此诗题为《戏书》,实则借“戏”之名,抒写人生哲思。苏轼以轻松自嘲的笔调,将作诗比作儿戏,看似轻慢,实则蕴含深意。全诗融汇儒释道思想,尤其体现佛家“诸法如幻”“无住无灭”的观念。诗人历经宦海浮沉,看透世事虚妄,故以“四十年来同幻事”总结人生体验。末尾“聊尔作戏悦我神”一句,点明主旨:写作非为功名,仅为安顿心神。表面洒脱,内里悲悯,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以上为【戏书】的评析。
赏析
《戏书》一诗语言简淡,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圆融通达的人生境界。开篇以“儿戏”形容作诗,看似贬低文学价值,实则反衬其超脱功利的创作态度。继而以“春风弄群卉”自喻,展现其才情之自然流露,不假雕饰。第三联“四十年来同幻事”是全诗情感枢纽,凝聚了诗人半生坎坷后的彻悟——荣辱得失皆如幻梦。颈联进一步引入佛理,“不住亦不灭”呼应《金刚经》中“无我相、无人相”的空观思想,体现苏轼对终极存在的哲学思考。结尾劝世之语“浪生浪死一埃尘”充满悲智,既哀世人执迷,又不失宽容。最后“洗墨无池笔无冢”一句极富象征意味:不求传世,不立碑铭,只以文字为心灵游戏,回归创作最本真的愉悦。全诗结构疏朗,由戏入真,由表及里,完成一次精神的自我澄明。
以上为【戏书】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似轻快,意实沉痛。‘四十年来同幻事’一句,括尽平生,可为泪下。”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三引冯舒语:“‘古人不住亦不灭’,深得般若之旨,非深于禅者不能道。”
3. 钱钟书《谈艺录》:“东坡晚岁诗多作游戏语,然愈戏愈真,此所谓‘以滑稽讽世,而怀抱乃见’者也。《戏书》一篇,外示旷达,中藏感慨,尤为典型。”
4.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下:“苏子瞻诗,至黄州以后一变,至惠州、儋州又一变。此诗作于晚年,纯任自然,不复计较工拙,而气象自高。”
5. 陈衍《宋诗精华录》:“‘洗墨无池笔无冢’,语奇而确,写出不求名之意,较‘留取丹心照汗青’更进一层。”
以上为【戏书】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