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家中因生活困顿,妻儿常有怨号;出仕为官,连山中的猿猴与仙鹤也为我感到哀怨。
未能追逐世俗之利以求富足,又岂敢奢望高飞九万里的大鹏之志?
常担心自己如樗树栎木般无用之身,却反被官场权贵的牵连所缠绕。
被人赏识如同背负债务,略作回报便如烧毁债券般心怀不安。
只知道安卧在贫贱的牛衣之中,却仍难逃如刺虎之圈般的险境。
凉风习习,雨后初霁,新熟的稻谷散发着清香,正可作饭。
紫色的螃蟹应当已经肥美,可惜无人共饮,谁能劝我举杯?
您如今有如崔骃、蔡邕般的才华,政事能力堪比赵广汉、张敞那样干练。
位列三公的高位指日可待,但请先听我一语相赠:
愿您保有江湖隐逸之心,以契合我向往鱼鸟自由的情怀。
以上为【和穆父新凉】的翻译。
注释
1. 穆父:即钱勰,字穆父,吴越王钱俶之后,北宋官员,与苏轼交好,曾任中书舍人等职。
2. 家居妻儿号:指居家清贫,家人因生活艰难而哀叹。
3. 出仕猿鹤怨:化用“猿鹤羞相见”之意,谓隐者出仕,连山中禽鸟亦为之惋惜。
4. 逐什一:指经商获利,古代商人“什一之利”,即十分之一的利润,代指求财致富。
5. 搏九万:语出《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指大鹏高飞,喻远大志向。
6. 樗栎身:樗(chū)与栎(lì)皆为无用之木,比喻自己才能平庸,不堪大用。
7. 冠盖蔓:冠盖指官宦阶层,蔓即藤蔓,比喻权贵之间的牵连纠葛。
8. 受知如负债,粗报乃焚券:受人赏识如同欠债,稍作回报便急于“焚券”(烧毁借据),表示不愿久负人情。
9. 眠牛衣:牛衣为贫者所穿的麻布衣,典出《汉书·王章传》,形容贫寒生活。
10. 刺虎圈:比喻险恶的官场环境,如入虎圈搏斗,危机四伏。
以上为【和穆父新凉】的注释。
评析
此诗题为《和穆父新凉》,是苏轼与友人钱勰(字穆父)唱和之作,写于苏轼仕途困顿之际。全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既抒发了诗人对官场羁绊的厌倦,又表达了对田园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多处用典自然贴切,对比强烈,将仕隐矛盾、贫富差距、知音难遇等复杂情绪融为一体。结尾寄望友人不忘本心,实则寄托了诗人自身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整体风格沉郁中见洒脱,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倾向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和穆父新凉】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以“新凉”为引,实则抒写内心久积的仕隐之思。开篇即以“家居妻儿号”与“出仕猿鹤怨”形成双重困境:在家则困于生计,在朝则失却自由,两难之间凸显士人精神的撕裂。继而以“未能逐什一,安敢抟九万”自嘲,既无谋利之才,亦无凌云之志,唯恐以“樗栎”之质卷入“冠盖”之网,流露出对官场倾轧的警惕。
“受知如负债”一句尤为深刻,表现了苏轼对人情恩义的敏感与负疚心理,与其一贯“知恩图报”却又“不欲累于外物”的性格相符。而“眠牛衣”与“刺虎圈”的对比,则进一步揭示其身处卑微却难逃险境的现实处境。
转入写景,“清风来既雨,新稻香可饭”笔调转清,描绘出一幅宁静丰足的田园图景,与前文的压抑形成对照,暗示内心真正的归宿所在。紫蟹、白酒的闲适之想,更显知音难觅的孤寂。
末段称颂穆父才华政绩,实为铺垫最后劝诫:“幸推江湖心,适我鱼鸟愿。”表面劝友,实则自明其志——即便身处尘世,心向江湖。全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用典精当而不晦涩,堪称苏轼唱和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和穆父新凉】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淡而意厚,于仕隐两端反复推勘,可见坡公胸中块垒。”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四:“起结俱有寄托,中幅写景亦自清远。‘受知如负债’二句,语极沉痛,非历世深者不能道。”
3.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坡公和诗,往往以议论胜。此诗‘未能逐什一’以下数联,皆是自剖心迹,非徒应酬。”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清风来既雨,新稻香可饭’,写出新凉真味,非俗手所能摹。结语婉而多讽,寓意深远。”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常于和诗中抒己怀,此篇尤显。‘猿鹤怨’‘牛衣’‘刺虎圈’诸语,皆寓身世之感,而收束于‘鱼鸟愿’,可见其终不忘江湖也。”
以上为【和穆父新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