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秋天的风光在雨后更显秀丽,城中处处流水潺潺,清澈碧绿。
云烟缭绕的美景其实并不多见,最宜观赏的是黄昏时分,乌鸦尚未归巢之际。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的翻译。
注释
1. 追和:依照他人原韵或诗意作诗相和。此处苏轼追和其弟苏辙的九首诗之一。
2.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之弟,同为北宋著名文学家。
3. 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指苏辙去年在洛阳参加科举考试期间所作并寄给兄长的诗。
4. 暴雨初晴楼上晚景:题目点明时间(暴雨初晴)、地点(楼上)、场景(傍晚景色)。
5. 秋后风光:指秋季过半之后的自然景色。
6. 雨后山:经雨水洗刷后的山色格外清新。
7. 满城流水碧潺潺:形容城中沟渠溪流因雨后水量充沛,水流清澈,发出潺潺之声。
8. 烟云好处:指云雾缭绕、山色空蒙的美丽景象。
9. 无多子:宋代口语,意为“不多”、“没有多少”。
10. 及取昏鸦未到间:意为趁黄昏时分,乌鸦还未飞回栖息地之前,正是观赏美景的最佳时刻。“及取”即“趁着”。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追和其弟苏辙(子由)旧作之一,题为《暴雨初晴楼上晚景》,描绘的是洛阳秋日暴雨初歇后的傍晚景色。全诗语言简淡自然,意境清幽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传达出诗人对瞬间之美的敏锐捕捉与审美情趣。诗中“烟云好处无多子”一句,既写实景之短暂易逝,也暗含人生感悟,体现出苏轼一贯的旷达与哲思。整体风格冲淡平和,寓理于景,是典型的宋人山水小品诗。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秋日雨后黄昏图。前两句“秋后风光雨后山,满城流水碧潺潺”,从宏观角度描写雨后城市的整体气象:山色因雨水洗涤而更加明净,城中水道纵横,流水清澈,声如琴音,展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两句对仗工整,色彩鲜明,“碧潺潺”三字尤具听觉与视觉的双重美感。
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全景转入细节与心境:“烟云好处无多子,及取昏鸦未到间。”诗人指出,真正动人的烟云美景其实并不常见,而最美的时刻往往极为短暂——就在黄昏将至、暮鸦未归的那一瞬。这不仅是对自然光影变化的精准把握,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美好事物总是稍纵即逝,唯有懂得欣赏的人才能在刹那中捕捉永恒。
全诗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它体现了苏轼善于从日常景物中发现诗意的能力,也反映了他超然物外、珍惜当下的生活态度。这种“刹那即永恒”的审美体验,与禅宗思想亦有相通之处,使诗歌在清新之外更添一层哲思之美。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诗写景清绝,‘及取昏鸦未到间’五字,写出静中之动,时中之机,非细观者不能道。”
2. 《宋诗钞》(吴之振等编):“东坡和子由诗,多寓手足之情,此篇独写景,然情景交融,自有深情存焉。”
3. 《历代诗话》(何文焕辑)引《纪评苏诗》:“‘无多子’乃宋人口语入诗之例,不避俚俗而自成高致,此坡公所以妙也。”
4. 《唐宋诗醇》(清代官修):“写景如画,而寓意深远。末二句尤得陶韦遗意,非徒模山范水者可比。”
以上为【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