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你家中有两面镜子,光芒景象如同湛卢宝剑般清亮锐利。
一面形状如芭蕉叶般修长,一面则如荷花般圆润秀美。
闪电映照在你的墙壁上,明月也照进我的屋庐。
月下三璧相合,日光与月影中跳动着如明珠般的光影。
试问你是谁、我又是谁?我即非你,也未必是文殊菩萨。
以上为【数日前,梦一僧出二镜求诗,僧以镜置日中,其影甚异,其一如芭蕉,其一如莲花,梦中与作诗】的翻译。
注释
1. 梦一僧出二镜求诗:梦见一位僧人拿出两面镜子,请作者题诗。此为诗前小序,说明创作缘起。
2. 君家有二镜:指梦中僧人所持之镜,实为心象之喻。
3. 光景如湛卢:形容镜子的光亮清澈如古代名剑湛卢,湛卢为春秋时期著名宝剑,喻其锋芒与清明。
4. 或长如芭蕉:一面镜子形状狭长,如芭蕉叶。芭蕉在佛典中常象征无常与空性。
5. 或圆如芙蕖:另一面镜子圆形,如荷花(芙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清净自性。
6. 飞电著子壁:闪电映照在墙上,形容镜光闪烁不定,如电光火石。
7. 明月入我庐:明月照进屋中,与镜光交相辉映,营造清幽空灵之境。
8. 月下合三璧:三璧或指日、月、星,或喻三光交汇;亦可解为三面镜影相合,象征圆满。
9. 日月跳明珠:日月光辉中,镜影如跳动的明珠,形容光影灵动璀璨。
10. 问子是非我,我是非文殊:化用禅语,质疑主客、我他之分,文殊为智慧菩萨,此处反问自己是否等同于文殊,体现“无分别心”的禅意。
以上为【数日前,梦一僧出二镜求诗,僧以镜置日中,其影甚异,其一如芭蕉,其一如莲花,梦中与作诗】的注释。
评析
此诗托梦而作,以虚幻之境写哲理之思,借“二镜”象征世间万象与心性本体的对照。苏轼一贯擅长将禅理融入诗境,此诗虽题为记梦,实则借梦境表达对自我、真如、物象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问子是非我,我是非文殊”一句,直指禅宗“无我”“非相”的核心命题,表现出诗人超脱形迹、追求本真的精神境界。全诗语言简练,意象奇丽,结构由具象渐入玄思,体现了苏轼晚年融通儒释道的思想高度。
以上为【数日前,梦一僧出二镜求诗,僧以镜置日中,其影甚异,其一如芭蕉,其一如莲花,梦中与作诗】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梦境为引,构建了一个充满禅意的视觉与哲思空间。开篇以“二镜”起兴,一长一圆,既写物形,又寓象征:芭蕉叶易凋,喻世事无常;莲花出水,喻心性清净。二者并置,暗含对立统一之理。中间四句转入光影描写,“飞电”“明月”“三璧”“明珠”,层层递进,将镜中之影升华为宇宙之光,由物及天,由实入虚。结尾陡然发问,打破主客界限,直逼“我相”之虚妄,呼应《金刚经》“无我相、人相”之旨。全诗看似写镜,实则写心;看似记梦,实则悟道。语言洗练而意境深远,是苏轼晚年参禅悟道的诗性结晶。
以上为【数日前,梦一僧出二镜求诗,僧以镜置日中,其影甚异,其一如芭蕉,其一如莲花,梦中与作诗】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四十五引查慎行曰:“此梦中语,恍惚离奇,而寓意深远。二镜一长一圆,殆喻万法异相,归于一心。”
2. 《宋诗钞》评:“东坡晚年好谈禅,此诗托物见理,不落言筌,得象外之趣。”
3. 《历代诗话》引纪昀语:“‘问子是非我’数语,深得禅家机锋,非实有所见者不能道。”
4. 《唐宋诗醇》评:“梦中作诗,尤为奇幻,而理境澄明,若非梦语,实乃醒言。”
5. 《苏轼诗集》王文诰注:“二镜者,或谓喻动静二相,或谓心境双照,皆可通。终以不执为妙。”
以上为【数日前,梦一僧出二镜求诗,僧以镜置日中,其影甚异,其一如芭蕉,其一如莲花,梦中与作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