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君觅数珠,老境仗消遣。
儒生推变化,乾策数大衍。
道士守玄牝,龙虎看舒卷。
翻译
向您求一串念珠,晚年借此排遣寂寞。
虽未能亲自转动千佛,暂且随千佛流转。
儒生推演万物变化,用《易》数推算大衍之理;
道士则守持玄牝之门,静观龙虎交合的吐纳修炼。
我已年老,岂能再有所作为?万劫轮回只付之一息喘息之间。
默然静坐,看尘世浮沉,灵魂已往来八十余回。
渺小的我仅寄托于这身躯之中,如同蜷缩在茧中的蚕。
刚刚从海上归来,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又显得如此清浅。
以上为【乞数珠赠南禅湜老】的翻译。
注释
1. 乞数珠:请求僧人赐予佛珠,用于念佛计数,象征修行。
2. 老境仗消遣:晚年依靠此物打发时光,亦有借助佛法排解忧愁之意。
3. 未能转千佛,且从千佛转:前者指自己不能主动修行礼佛,后者指被动随众礼佛,体现谦卑与无奈。
4. 儒生推变化:指儒家学者研究《周易》,探讨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
5. 乾策数大衍:出自《周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乾策指占卜用的蓍草,大衍即推演天地之数。
6. 道士守玄牝:玄牝,出自《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指天地根源,道家修炼的核心概念。
7. 龙虎看舒卷:龙虎象征阴阳二气,道教内丹术中“龙虎交媾”指精气神的调和过程。
8. 我老安能为:我已年老,怎能再有所作为,流露无力感。
9. 万劫付一喘:万劫轮回之苦,仅在一呼一吸之间体悟,言生命短暂与轮回漫长之对比。
10. 往来八十反:传说人死后魂魄在世间轮回往复,此处或暗指自己一生经历坎坷,心神早已历经多次生死往返。
以上为【乞数珠赠南禅湜老】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题为赠予南禅寺的湜老和尚,表面是请求赐予念珠以助修行,实则借佛理抒写人生感悟。诗中融合儒、道、释三家思想,展现苏轼晚年对生命、宇宙与精神归宿的深刻思考。他自知年迈体衰,无力精进修行,只能借外物(数珠)与内观(静坐)寻求心灵慰藉。全诗语言平实而意蕴深远,既有对生死轮回的洞察,也有对人生局限的坦然接受,体现出“超然物外”的哲思境界。
以上为【乞数珠赠南禅湜老】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由“乞珠”起兴,转入对儒、道、释三家修行方式的对比,继而抒发自身年老力衰、无法精进的感慨,最终上升至对生命本质的哲思。苏轼以“数珠”为媒介,串联起宗教信仰与个体体验,展现出其晚年融通三教的思想特征。诗中“未能转千佛,且从千佛转”一句尤为精妙,既表现谦逊,又暗含对修行真谛的理解——不执于形式,贵在随缘安心。后段“蹙缩蚕在茧”比喻形象,将肉体束缚比作蚕茧,凸显精神渴望解脱却不得的困境。“蓬莱又清浅”化用《史记·封禅书》中蓬莱仙山“未至,望之如云;及到,反居水下”的典故,暗示仙境虚幻,人间亦无常,深化了全诗的空幻感。整体风格冲淡平和,却蕴含深沉的生命悲感,是苏轼晚年诗歌的典型风貌。
以上为【乞数珠赠南禅湜老】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出入庄骚,兼综禅玄,而以自然为宗。”此诗正可见其融摄百家而归于自适的特点。
2. 清代纪昀评此诗:“语虽平淡,而意极沉痛。‘万劫付一喘’五字,括尽人生苦恼。”(见《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寅恪言:“东坡晚岁诗多涉禅理,非真佞佛,乃借彼法以寄其忧世伤生之怀。”此诗“默坐阅尘界,往来八十反”正可为此说佐证。
4. 《历代诗话》引吕本中语:“东坡晚年诗,愈老愈妙,不雕而工,此等语看似不经意,实则字字有来历。”
5.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东坡好以道家语入佛诗,如‘龙虎’‘玄牝’杂于‘数珠’‘千佛’之间,非淆乱也,乃会通也。”
以上为【乞数珠赠南禅湜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