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人金多身复闲,争买书画不计钱。
已将铁石充逸少,更补朱繇为道玄。
烟薰屋漏装玉轴,鹿皮苍璧知谁贤。
吴生画佛本神授,梦中化作飞空仙。
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
昔我长安见此画,叹息至宝空潸然。
素丝断续不忍看,已作蝴蝶飞联翩。
问君乞得良有意,欲将俗眼为洗湔。
贵人一见定羞怍,锦囊千纸何足捐。
不须更用博麻缕,付与一炬随飞烟。
翻译
我从前在长安陈汉卿家中,见到吴道子所画的佛像,已经破碎不堪,实在令人惋惜。十多年后,又在鲜于子骏家见到这幅画,却已装裱完整、保存完好。子骏将此画赠送给了我。
那些富贵之人钱财多而空闲,争相购买书画从不计代价。他们竟用铁石一般的硬笔模仿王羲之,又拿朱繇的画来冒充吴道子(道玄)。烟熏屋漏痕迹被当作古意,鹿皮装帧、玉轴装饰,谁又能真正辨别贤与不肖?
吴道子作画本是天赋神授,梦中仿佛化身为飞天仙人。醒来提笔作画毫不经心,却能达到精妙绝伦的境界,连最细微之处也出神入化。
当年我在长安初见此画时,不禁叹息这件至宝竟如此残破,泪眼潸然。素绢断裂处不忍直视,裂纹如蝴蝶般纷飞飘散。如今你能将它收集修补,虽形体零落,精神却似完全恢复。
仿佛看见志公和尚手持刀尺亲自修整,修罗天女依旧英姿秀美。就像读老杜描写飞鸟的诗句,有个字脱落了想补上,却始终不知原句为何,徒留遗憾。
你把这画送给我,一定有深意,大概是想用这件艺术珍品来洗涤我的俗眼。那些富贵之人一旦见到此真迹,定会羞愧难当——他们花千张锦囊买来的赝品,又算得了什么?根本不必再拿麻线去缝补残破,不如一把火烧尽,随烟而去。
以上为【仆曩于长安陈汉卿家,见吴道子画佛,碎烂可惜。其后十余年,復见之于鲜于子骏家,则已装背完好。子骏以见遗】的翻译。
注释
1. 仆:谦称自己,即“我”。
2. 曩(nǎng):从前,以往。
3. 陈汉卿:苏轼友人,生平不详。
4.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尊为“画圣”,尤擅宗教题材绘画。
5. 装背:即“装裱”,古代书画保护与展示的重要工艺,包括托裱、加轴、镶边等。
6. 鲜于子骏:鲜于侁(shēn),字子骏,北宋官员、学者,与苏轼有交往。
7. 见遗(wèi):赠送给我。“遗”通“馈”,赠予之意。
8. 逸少:王羲之的字,东晋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9. 朱繇:唐代画家,善画佛道人物,但艺术成就远不及吴道子。此处指有人以朱繇作品冒充吴道子。
10. 志公:指南朝梁代高僧宝志禅师,传说常显神异,亦常出现在佛教绘画中。
11. 修罗天女:阿修罗族的天女,佛教护法神之一,形象常雄健优美。
12. 老杜:指唐代诗人杜甫。
13. 脱字欲补知无缘:比喻虽想弥补缺憾,却无法还原原貌,暗指画虽修复,终非完璧。
14. 洗湔(jiān):洗涤,引申为清除、净化。
15. 锦囊千纸:形容贵人收藏众多书画,用华美锦囊珍藏。
16. 博麻缕:换取麻线,极言价值微贱。博,交换。
17. 付与一炬:付之一炬,烧掉的意思。
以上为【仆曩于长安陈汉卿家,见吴道子画佛,碎烂可惜。其后十余年,復见之于鲜于子骏家,则已装背完好。子骏以见遗】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题写在一幅修复后的吴道子佛画上的题画诗,通过今昔对比,抒发对艺术真谛的敬仰与对世俗附庸风雅的批判。全诗以个人经历为线索,由画之残破到复全,由真迹之难得至伪作之泛滥,层层递进。诗人既赞叹吴道子“神授”般的艺术造诣,又感慨真品沦落、赝品横行的社会现实。他借“收拾补缀”一事,赞友人识真重艺,更以“俗眼洗湔”表达自己超越物质、追求精神高度的艺术理想。结尾“付与一炬随飞烟”极具震撼力,表现出对虚伪收藏风气的彻底否定,彰显其独立高洁的艺术品格。
以上为【仆曩于长安陈汉卿家,见吴道子画佛,碎烂可惜。其后十余年,復见之于鲜于子骏家,则已装背完好。子骏以见遗】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跌宕,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开篇以亲身经历引出主题——吴道子画作由残破至修复,自然带出对艺术珍品命运的关注。继而转入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贵人金多身复闲,争买书画不计钱”,揭示收藏界重价轻质、盲目趋附的现象。诗人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铁石充逸少”“朱繇为道玄”的荒诞行为与吴道子“神妙独到秋毫颠”的天才创作相对照,凸显真假难辨、贤愚不分的文化危机。
中间部分描写吴道子作画如“梦中化作飞空仙”,极具浪漫色彩,体现苏轼对艺术灵感超验性的理解;而“觉来落笔不经意”则强调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正是其“无意于佳乃佳”的美学主张的体现。随后回到现实,“叹息至宝空潸然”与“体质散落嗟神全”形成强烈反差,既痛惜文物之毁,又惊叹修复之功,情感复杂而深沉。
结尾升华主题:真正的艺术具有净化人心的力量(“为洗湔”),而世俗权贵即便拥有千幅藏品,也不过是虚饰门面。最后一句“付与一炬随飞烟”看似激烈,实则表达了对虚假文化的决绝态度,也呼应了苏轼一贯崇尚本真、反对矫饰的思想立场。全诗语言雄健,意象丰富,典故运用贴切而不滞涩,充分展现了苏轼题画诗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
以上为【仆曩于长安陈汉卿家,见吴道子画佛,碎烂可惜。其后十余年,復见之于鲜于子骏家,则已装背完好。子骏以见遗】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此诗因画而发,感慨时俗,语带风骨,非徒咏物而已。”
2.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东坡七集》云:“轼诗才气纵横,往往于不经意间出奇语,如‘如观老杜飞鸟句,脱字欲补知无缘’,设喻新警,意蕴深远。”
3. 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引何焯语:“通篇以真伪对照立意,刺时讽世,而归本于艺术之真精神,格高而思远。”
4. 清代赵翼《瓯北诗话》称:“东坡题画诸作,多能跳出形迹,直抉神理。如此诗论吴生画,谓‘神妙独到秋毫颠’,非深知画者不能道。”
5.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虽未直接评此诗,但其论及苏轼艺术观时指出:“苏氏最重天然之趣,恶夫矫揉造作,此诗末段‘不须更用博麻缕,付与一炬随飞烟’,正见其宁焚伪品,不污清赏之志。”
6. 张孟楷《苏文忠公诗集成》按:“此诗作于元祐年间,时轼在京师,与鲜于侁往来密切。诗中所言‘补缀’之事,或有纪实成分,非纯虚构。”
以上为【仆曩于长安陈汉卿家,见吴道子画佛,碎烂可惜。其后十余年,復见之于鲜于子骏家,则已装背完好。子骏以见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