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琉璃盆被击碎,金丹也随之散失,再也看不到昔日坛上闪耀的神光。
时而有世俗之人前来舔舐铜鼎,幻想能像当年依附刘安那样,借鸡犬升天得道成仙。
以上为【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发地得丹鼎,覆以铜盘,承以琉璃盆,盆既破碎,丹亦为人争夺持去,今独盘鼎在耳,二】的翻译。
注释
1. 富阳: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
2. 妙庭观:道教宫观名,相传为仙女董双成居所。
3. 董双成:西王母侍女,传说中掌管蟠桃园的仙女,后被视为得道仙人。
4. 发地得丹鼎:挖掘地面时发现炼丹用的鼎,指考古或偶然发现道家遗物。
5. 铜盘、琉璃盆:承托丹鼎的器皿,古人炼丹常设坛陈器,以示神圣。
6. 丹亦为人争夺持去:指所炼“金丹”出土后被人哄抢,反映世人迷信长生之药。
7. 无复神光发旧坛:曾经坛上有神秘光辉,如今已不复存在,喻仙迹消逝。
8. 舐鼎:用舌头舔鼎,形容痴心妄想通过接触法器获得仙力。
9. 刘安:西汉淮南王,好方术,传说其炼丹成功,全家连同鸡犬升天,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10. 走金丹:“走”意为散失、流失,指金丹因容器破碎而散落。
以上为【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发地得丹鼎,覆以铜盘,承以琉璃盆,盆既破碎,丹亦为人争夺持去,今独盘鼎在耳,二】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以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出土丹鼎之事为题材,借古讽今,抒发对世人迷信方术、追求长生虚妄的讽刺与感慨。诗中“琉璃击碎走金丹”一句,既写实又象征,揭示了所谓仙丹灵验之说的脆弱与虚幻;“舐鼎”之举更是刻画出世人盲目追逐长生的愚昧形象。末句用“鸡犬事刘安”的典故,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荒诞与可笑。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了苏轼一贯理性超脱、批判迷信的思想倾向。
以上为【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发地得丹鼎,覆以铜盘,承以琉璃盆,盆既破碎,丹亦为人争夺持去,今独盘鼎在耳,二】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游览道观遗迹所作,属典型的咏史怀古兼寓言讽刺之作。首句“琉璃击碎走金丹”,以极具画面感的语言描绘出土文物遭破坏的情景,暗喻仙道信仰的脆弱本质——一旦承载神话的实物破损,所谓“神迹”便随之瓦解。“无复神光发旧坛”则进一步渲染今昔对比,昔日香火鼎盛、神光熠熠的修炼之所,如今只剩残盘破鼎,冷落萧条,流露出诗人对宗教幻象破灭的清醒认知。
后两句笔锋一转,聚焦现实人群的行为:“时有世人来舐鼎”,一个“舐”字入木三分,将盲目迷信者的卑微与愚执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不求真知,只图侥幸,企图通过接触圣物获取超凡力量,正如当年依附刘安希求飞升者一般。此处用典自然贴切,既呼应前文炼丹主题,又深化讽刺力度。全诗短短四句,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体现出苏轼“以理驭情”的诗歌风格和对道教方术的理性批判态度。
以上为【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发地得丹鼎,覆以铜盘,承以琉璃盆,盆既破碎,丹亦为人争夺持去,今独盘鼎在耳,二】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诗借出土丹鼎事,讥世人迷信方术,舐鼎之喻尤为辛辣。”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三引冯舒语:“‘舐鼎’二字奇绝,写尽愚夫妄想之态。”
3.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东坡游道观多赋诗,此篇尤见其破妄之识。”
4. 近人陈寅恪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中提及:“苏子瞻此类诗,足见宋代士人对道教炼养之术已持怀疑态度。”
5. 《宋诗精华录》(陈衍选评):“二十字中,有记事,有感慨,有讽刺,东坡之妙在此。”
以上为【富阳妙庭观董双成故宅,发地得丹鼎,覆以铜盘,承以琉璃盆,盆既破碎,丹亦为人争夺持去,今独盘鼎在耳,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