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人生存于天地之间,随遇而安处处可为家。
如同燕子随处筑巢,又似飞鹤在沙地留下爪印。
旅途的衣衫沾湿了野露,遥想旧隐处的溪花应笑我奔波。
此生犹胜那阳山令韩愈,不必在竹丛茅舍间谪守瘴海之涯。
以上为【人生二首】的翻译。
注释
随寓即为家:化用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意蕴。
鹤印沙:典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应似飞鸿踏雪泥”,喻人生踪迹偶然。
旧隐:曾经隐居之地。
阳山令:指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令。
篁茅瘴海涯:篁竹茅屋、瘴气弥漫的海角天涯,指南方蛮荒之地。
以上为【人生二首】的注释。
评析
本诗以“随寓为家”为核心立意,展现明代士人豁达的宇宙观与生命态度。首联以天地为背景确立宏大时空维度,颔联巧用“燕营垒”“鹤印沙”两个自然意象,喻指人生漂泊的偶然性与暂驻的必然性。颈联通过“征衫野露”与“旧隐溪花”的虚实对照,暗含对仕隐矛盾的超越。尾联借韩愈贬谪典故反向自慰,在历史参照中强化当下处境的可贵,完成精神境界的升华。
以上为【人生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作于陶安仕宦生涯期间,融合了宋明理学的安贫乐道思想与阳明心学的自主精神。全诗以动态视角展开:首联“随寓即家”定调,颔联以动物习性写人生无常却不着悲凉,颈联“笑”字将物我关系转为知己对话,尾联用韩愈典故意在言外——既庆幸未遭贬谪厄运,更暗含对精神自由的珍视。诗中“燕”“鹤”“花”等意象群构建出天地生命的和谐图景,在看似散淡的表述中蕴藏着明代士人特有的心性哲学。
以上为【人生二首】的赏析。
辑评
清·朱彝尊《明诗综》:“陶主敬诗雅驯有度,『随寓为家』句可见其胸次,盖得理学之润泽者也。”
现代·钱基博《明代文学》:“安诗如《人生二首》,理趣盎然而不堕理障,以其善取象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安诗体格清老,如『着处燕营垒』二语,殆从阅历中得之。”
以上为【人生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