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有客人敲我的家门,马儿系在门前的柳树上。
庭院空旷,鸟雀四散,门关着,客人已站立良久。
我正枕着书本酣睡,梦见了平生的老友。
忽然听到叩门声“剥啄”,惊醒了梦中的我,连酒杯也打翻了。
慌忙颠倒衣裳起身向客人致歉,梦醒之后,心中既愧对梦境,又愧对来客。
我们坐下来谈论古今之事,我沉默不语,神情却愈发恭敬。
客人问我从何处而来,我答:我来自“无何有”之乡。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翻译。
注释
1. 叩我门:敲门。
2. 系马门前柳:将马拴在门前的柳树上,古人常以柳树系马,象征访友或暂留。
3. 庭空鸟雀散:庭院寂静,鸟雀飞散,渲染清冷氛围。
4. 枕书卧:靠着书睡觉,形容闲居状态。
5. 剥啄声:叩门声,“剥啄”为拟声词,形容敲门的节奏。
6. 惊散一杯酒:因惊醒而打翻酒杯,暗示梦中饮酒,亦显生活闲适。
7. 倒裳起谢客:匆忙间把衣服穿反了就起来道歉,形容急切迎接客人。
8. 梦觉两愧负:梦醒后既愧对梦中故友,又愧对久候的客人,体现内心矛盾。
9. 坐谈杂今古:坐下来谈论古今之事,显示宾主皆有学识。
10. 我来无何有:语出《庄子·逍遥游》:“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后称“无何有之乡”为虚无之境,此处表达超然物外之意。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模仿陶渊明风格所作的《和陶拟古九首》之一,体现了苏轼晚年归心自然、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全诗以简淡之笔写日常情景,通过“梦友惊觉”“迎客谈古”等细节,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超然。诗中“我来无何有”一句,化用《庄子·逍遥游》中“无何有之乡”,表现出一种虚无缥缈、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既有陶诗的冲淡韵味,又蕴含苏轼特有的哲思与人生感慨。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清晰,由外及内,由动入静,再由静转思,层层递进。开篇写客至之景,画面感极强:系马柳下,庭空雀散,门闭人立,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清寂的黄昏访友图。继而转入屋内,主人梦中会友,却被叩门声惊醒,酒洒梦断,极具生活气息又富诗意。“倒裳起谢”一节,细节生动,表现了诗人虽疏懒却不失礼的文人风度。“梦觉两愧负”一句尤为精妙,既写对梦中故友的怀念之情,又写对现实来客的歉意,情感交织,耐人寻味。后半部分对话简洁而意味深长,“不答颜愈厚”写出诗人沉静内敛的性格;“问我何处来,我来无何有”则陡然提升意境,由实入虚,将全诗推向哲理高度。此句既是自嘲,也是超脱,体现出苏轼晚年参透世事、归心老庄的思想倾向。整体风格追步陶渊明,语言朴素自然,意境空灵悠远,堪称“和陶”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和陶诸作,冲澹婉至,得渊明神髓,此首尤见其闲情逸致。”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评:“‘倒裳起谢’二语,写懒散真态如画;‘梦觉两愧负’五字,深情绵邈,非寻常应酬语可比。”
3.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此诗纯用白描,而意味无穷。‘我来无何有’一句,收束全篇,超然物外,大有渊明遗响。”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苏和陶诗多寓身世之感,此篇以梦友写怀旧,以‘无何有’作结,可见其晚岁心境之虚静。”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评:“此诗看似平淡,实则情思曲折。‘惊散一杯酒’有画意,‘梦觉两愧负’有深情,末语忽作玄言,余韵不尽。”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