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三十三年来,我漂泊江湖,历经万里风浪,云帆远影随波逐流。老朋友见了我都惊讶不已,说我面容憔悴,仍穿着那件青色官袍。我本性疏放狂放,志趣与众不同;你为何还要在尘世中奔忙追逐?岁月已尽,我困守穷途,只能坐在船尾,看冰封的船只首尾相接。
险峻的山势耸立眼前,淮水之外,层叠的楼阁、苍翠的崖壁,映衬着古寺与空寂的岩穴。我们携手漫步林间,欢笑着牵起彼此的手。不要独自登上孤峰的顶端,因为放眼望去,云海翻腾,天地相连,令人迷茫。家在哪里?正因为你问我,我才想起——我的归梦早已萦绕在故乡的松树与杉林之间。
以上为【满庭芳】的翻译。
注释
满庭芳:词牌名。北宋新声,宋人用者甚众。清徐电发《词苑丛谈》谓调名取自唐柳河东《赠江华长老》诗「满庭芳草积」。清朱稚黄《填词名解》则谓:「《满庭芳》采唐吴子华诗『满庭芳草易黄昏。』」按:唐吴子华《废宅》诗有「满庭荒草近黄昏」句,非「芳」字也,今辨之。五代後蜀毛熙震《浣纱溪》词亦有「满庭芳草绿萋萋」句。故调名本意即咏庭院中茂盛之花草。此调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周美成词名《锁阳台》。葛常之词有「要看黄昏庭院,横斜映霜月朦胧」句,名《满庭霜》。晁无咎词有「堪与潇湘暮雨,图上画扁舟」句,名《潇湘夜雨》。韩涧泉词有「甘棠遗爱,留与话桐乡」句,名《话桐乡》。吴梦窗词因东坡词有「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句,名《江南好》。张野(Yě)夫词名《满庭花》。《清真集》入「中吕调」,《太平乐府》注「中吕宫」,高拭词注「中吕调」。平韵正体者,双调九十五字,上下阕各四平韵,或上阕四平韵,下阕五平韵。过变首句用韵,亦可不用韵,或可连接下面之三字句为五字句,但秦少游词作「消魂」、东坡词作「思量」、周美成词作「年年」均用韵,宜遵从之。此调多四言句、六言句与上三下四句法之七言句,用韵稀密适度,常以四四六或六七句组成句群,尤其两结为三四五句式之句群,故于音蓄顿挫中忽又流动奔放,又因平韵且过变处用短韵,使声韵颇为响亮。此调之适应范围很广,可用以抒情、议论、写景、叙事、祝颂、酬赠。仄韵者,《乐府雅词》名《转调满庭芳》,双调九十六字,上下阕各四仄韵。又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入中吕宫引子,字句格律与词牌平韵体同;又入高大石调正曲,字句格律与词牌异。北曲入中吕调只曲,字句格律与词牌平韵体上阕略异。《诗馀图谱》载本调亦名《满庭霜》。明末清初·万红友《词律》则以九十三字者为《满庭芳》,以九十五字者为《满庭霜》。实则仅後者之前後阕第七句较前者各多一字而已。一则取柳河东诗「偶地即安居,满庭芳草积」为词名,一则取方富山诗:「开门半山月,立马一庭霜」为词名,实则同一调也。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淮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满庭芳》云」:傅注本「淮水」作「洛水」,与正文「淮浦」相悖,义逊;又傅注本「《满庭芳》云」作「此词」。《苏长公二妙集》本题首多「公自序云」四字。明吴讷钞本、毛本无此序,调名下注云:「杨元素《本事曲集》云:子瞻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後相逢于泗上,久留郡中。游南山话旧而作。」
烟浪云帆:龙榆生笺引唐·白乐天《海漫漫》诗:「云涛烟浪最深处,人传中有三神山。」又引唐·李太白《行路难三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青衫:龙榆生笺引唐·白乐天《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疏狂:龙榆生笺引唐·白乐天《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诗:「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
穷途:傅子立注:「阮籍遇穷途而辄哭。」刘尚荣按:「《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阮籍传〉》注引《魏氏春秋》云: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傅注当本于此。」
相衔:傅子立注:「所谓舳舻衔尾是也。」
巉巉:龙榆生笺:「《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渐渐之石,维其高矣。』注:渐,土衔反,高峻貌。俗作『巉』。」
纤纤:毛本作「攕攕」。傅子立注:「《诗》曰:『掺掺女手。』注:『掺掺,犹云纤纤也。』」刘尚荣按:「见《毛诗注疏·卷九·〈魏风·葛屦〉》。攕(xiān),同『纤』,《说文》:『好手貌。《诗》:「攕攕女手。」』」龙榆生笺:「《诗·魏·葛屦》:『掺掺女手。』传:『掺掺,犹纤纤也。』」
雲海相搀:《东坡外集》作「雲水相函」,又《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雲水相搀」。
家何在:傅子立注:「韩文公诗:『雲横秦岭家何在?』」刘尚荣按:「此係韩昌黎《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诗,见《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十》,别见《全唐诗·卷三百四十四》。」
归梦:明吴讷钞本、茅维《苏集》本、《东坡外集》、毛本作「归步」。
1. 满庭芳:词牌名,又名“满庭霜”“潇湘夜雨”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2. 三十三年:指苏轼自嘉祐元年(1056年)出川赴京应试至作此词时的大致年数,象征其仕途奔波之久。
3. 飘流江海:形容长期在外宦游,辗转各地。
4. 万里烟浪云帆:极言行程遥远,乘舟穿行于浩渺烟波之中。
5. 故人惊怪:老朋友见到自己后感到吃惊,因作者容颜憔悴、仕途不顺。
6. 憔悴老青衫:青衫为宋代低级官员或未升迁者所穿服饰,此处自叹久居下僚,年华老去。
7. 疏狂异趣:性情疏放不羁,志趣不同于世俗。
8. 奔走尘凡:指世人忙于功名利禄,在尘世中奔波劳碌。
9. 流年尽,穷途坐守:感叹时光流逝,身处困境,无所作为。
10. 归梦绕松杉:梦境中常回到故乡,思念故园山水,松杉代指家乡林木。
以上为【满庭芳】的注释。
评析
从前读词,多见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今读东坡此词,初读不觉什么,多读後始感异样。前片叙事抒情,後片转入写景,再转入抒情,一唱三叹。结尾情深仍不离景物。
末句「归梦绕松杉」,意思是「归故乡的情思好像梦一样绕着松杉」,是还乡的白日梦,不可错解成游玩回来做了一个梦。
读此词犹如读一篇叙事散文,叙述条理分明,情景交融,音韵和谐,感人至深。所有的词句信手拈来,自然贴切。结构如行云流水,毫无生涩之感。此东坡词之至真至纯者。
吴世昌说,东坡也有拼凑的时候,并举其化用柳永的例子「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柳屯田《忆帝京》:「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说有扭捏作态之感。大概这也是诗人们免不了的。并非诗人每咳嗽一声都是好诗。然而大家毕竟是大家,如这首满庭芳就非常简洁流畅,毫不扭捏。
这首《满庭芳》是苏轼晚年所作,抒发了其长期宦海漂泊后的深沉感慨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全词以“流年”“穷途”为线索,交织着身世之悲、友情之暖与思乡之切。上片写自身经历与心境,突出“疏狂异趣”的自我认同,反衬世人奔走尘凡的盲目;下片转入景物描写与情感交流,在自然山水中寻求慰藉,最终以“归梦绕松杉”收束,将乡愁寄托于故园林木,意境深远。整首词语言质朴而意蕴丰厚,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旷达中见悲凉、超脱中含眷恋的独特风格。
以上为【满庭芳】的评析。
赏析
此词结构清晰,情感层层递进。上片以回忆开篇,“三十三年”一句即奠定全词沧桑基调,展现诗人一生宦海浮沉的漫长轨迹。“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以壮阔意象烘托孤独漂泊之感。接着通过“故人惊怪”引入他人视角,强化自身形象的落魄与坚守。“我自疏狂异趣”一句尤为关键,既是对自我人格的肯定,也暗含对世俗价值观的批判。一个“君何事、奔走尘凡”的反问,凸显苏轼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下片转写眼前景致,“巉巉”起句描绘山势险峻,继而“层楼翠壁,古寺空岩”勾勒出清幽寂静的山林画卷,富有禅意。二人“步携手林间,笑挽纤纤”,画面温馨,友情融融,为全词注入一丝暖色。然而“莫上孤峰尽处”又陡生警醒之意:登高望远,唯见云海茫茫,象征前路未知、归宿难寻。结尾“家何在”一问,由友人触发乡思,“归梦绕松杉”则以具象之景结无形之情,余韵悠长。松杉不仅是故乡风物,更是精神家园的象征。
全词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简练而不失厚重,情感复杂而统一于“归”这一主题。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理想的执着;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归隐的渴望。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思想的成熟与心灵的深度。
以上为【满庭芳】的赏析。
辑评
1. 《历代诗余》引《乐府纪闻》:“东坡《满庭芳》‘三十三年’一首,语极萧散,而意极沉郁,盖其晚年寄慨之作。”
2.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五:“‘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此等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有千钧力者不能道。”
3. 清·黄苏《蓼园词选》评:“通体清旷,而含蓄不尽。‘归梦绕松杉’五字,写出无限乡思,却不露痕迹,妙极。”
4.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接评此词,但其所言“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可为此词风格之注脚。
5.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录此词,并按语曰:“此殆罢官后南迁途中作,情调苍凉,而骨力犹健。”
以上为【满庭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