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走遍了江南南岸的山山水水,每逢山峦总忍不住驻足流连。
独自携带着如天上小团明月般的小龙团茶,前来试饮这人间第二泉的清泉。
石砌的小路蜿蜒盘旋,如同九龙脊背起伏;登高远望,太湖水光潋滟,仿佛五湖之天都在眼前翻动。
当年隐士孙登沉默不语,最终悄然离去;如今我空怀追思,只听半山松涛阵阵,响彻千沟万壑。
以上为【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的翻译。
注释
1. 惠山:位于今江苏省无锡市西郊,以泉水著名,有“天下第二泉”之称。
2. 钱道人:惠山寺道士,名钱道人,具体生平不详,为苏轼友人。
3. 小龙团:北宋贡茶名品,产于福建建安(今建瓯),形如小圆饼,上有龙纹,极为珍贵,由蔡襄创制。
4. 天上小团月:比喻小龙团茶饼形如明月,兼赞其高洁、稀有。
5. 人间第二泉:即惠山泉,唐代陆羽品评天下泉水,列其为第二,故称。
6. 石路萦回九龙脊:形容登山石路曲折盘旋,宛如九龙脊背起伏,极言山路之险峻与形态之美。
7. 五湖:一般指太湖及其附近水域,古人常以“五湖”泛称太湖流域诸湖。
8. 孙登:三国至西晋间隐士,善啸,通音律,隐居苏门山,嵇康曾从其游而未能得其真传,后世用以象征高逸之士。
9. 半岭松声万壑传:化用孙登长啸、山林响应之典,此处反其意而用之,写其人已去,唯余松风回荡,表达追思与怅惘。
10. 绝顶:指惠山最高处,登此可远眺太湖全景。
以上为【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游览无锡惠山时所作,融写景、品茶、怀古于一体,展现出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与深邃的文化意蕴。全诗以“踏遍江南”起笔,气势开阔,继而聚焦于“小龙团”与“第二泉”的精妙结合,体现宋代文人雅士对茶道的极致追求。后两联转入壮阔之景与历史之思,由实入虚,由自然至人文,意境层层递进。尾联借晋代隐士孙登典故,抒发知音难遇、高士难寻之慨,余韵悠长。整体语言清丽而不失雄浑,情感含蓄而富有张力,是苏轼七律中的佳作。
以上为【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以“踏遍江南”开篇,展现诗人游历之广与对山水的深情,“更流连”三字点出惠山之胜尤甚他山。颔联为千古名句,将“小龙团”比作“天上小团月”,既写出茶之形美,又赋予其超凡脱俗的意境;“来试人间第二泉”则巧妙呼应陆羽评泉之典,凸显此次品茶的高雅与难得。茶与泉的结合,实为宋代士大夫精神生活之缩影。颈联转写登临所见,视角由近及远,“九龙脊”状山路之奇,“五湖天”绘湖光之壮,动静相生,气象恢宏。尾联用孙登典故,含蓄寄托知音难遇、高士不可复见之叹,松声万壑,既是实景,亦是心声,余音袅袅,耐人寻味。全诗融自然之美、人文之雅、哲思之深于一体,体现了苏轼“清雄”并具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东坡七律,神气完足,此诗尤为清旷,茶事与山水交融,非俗手所能梦见。”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小团月’对‘第二泉’,工绝,且有逸趣。”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中:“‘水光翻动五湖天’,写景入神,非身历者不能道。”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诗情景交融,用典不露痕迹,结处悠然有远韵,东坡集中上乘之作。”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诗把日常的烹茶小事和登高望远的壮观景象联系起来,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感。”
以上为【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