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细雨飘洒在初夏梅子成熟的时节,风势高劲,已到了麦收的秋季。
应当怜惜百花凋零殆尽,唯有绿叶繁茂,红石榴暗自绽放。
以上为【皇太妃阁五首】的翻译。
注释
1. 皇太妃阁:宋代宫廷中供奉或居住皇太妃的楼阁,此处为题咏应节之作,可能作于端午或其他节令。
2. 雨细方梅夏:指梅雨季节的初夏,江南地区五月黄梅成熟时多细雨,称“梅雨”。
3. 风高已麦秋:风势强劲,已到麦子成熟收割的时节。“麦秋”指麦子成熟的夏季,虽非秋季,但古人称麦熟为“秋”,如《礼记·月令》有“孟夏之月,麦秋至”。
4. 应怜:应当怜惜。
5. 百花尽:指春花已全部凋谢,进入夏季。
6. 绿叶暗红榴:绿叶浓密遮掩下,红石榴悄然开放。“暗”字既写视觉上的隐蔽感,也带出静谧之美。
7. 石榴:即石榴花,夏季开花,花色鲜红,象征生命力旺盛。
以上为【皇太妃阁五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皇太妃阁五首》之一,以简练笔触描绘夏日时令景象,寓情于景,借自然物候之变抒发对盛衰更替的感慨。前两句点明时节,写“雨细”与“风高”,既状气候特征,又隐含时光流转之意;后两句由百花凋零转向石榴盛开,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生命轮回、新旧交替的主题。全诗语言清丽,意境含蓄,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平淡而意蕴深远的特点。
以上为【皇太妃阁五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小诗以四句勾勒出初夏时节的典型风貌。首句“雨细方梅夏”写景细腻,点出时间背景——江南梅雨初临,空气湿润,万物生长;次句“风高已麦秋”转写气候变化,风势增强,麦类成熟,农事繁忙,进一步强化时序推进之感。前两句对仗工整,“雨细”对“风高”,“梅夏”对“麦秋”,不仅音韵和谐,且蕴含节令知识,体现宋诗重理趣的特点。
后两句转入抒情与观察:“应怜百花尽,绿叶暗红榴。”百花凋零本易引发伤春之情,但诗人并未沉溺哀婉,而是将目光投向新生之景——石榴在浓绿叶间悄然绽放。一个“暗”字极为传神,既写出红榴藏于叶间的幽美,又暗示其不争不显却生机勃发的品格。这种由衰转盛的描写,折射出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使面对繁华落尽,仍能发现新的希望与美。
整体而言,此诗短小精悍,寓哲理于写景之中,是苏轼晚年节令诗中的佳作,展现了其“绚烂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皇太妃阁五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四十引查慎行曰:“此等诗看似平易,实则节令之妙,物情之真,非深于诗人不能道。”
2. 《宋诗钞·东坡集》评云:“写景如画,寓意深远。‘暗’字尤见匠心,非徒描摹形色也。”
3.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评此组诗曰:“应制之作,不落俗套,能于寻常景中见新意,苏公所以卓绝也。”
4. 《唐宋诗醇》卷三十四评苏轼《皇太妃阁五首》整体:“语意清新,节令宛然,所谓‘淡处亦厚,浅中藏深’者也。”
以上为【皇太妃阁五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