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两位老人都滞留他乡,须发皆白,人们笑我们迂腐疏阔,年纪越大却意志越坚定。
一同举起酒杯,共饮这鹅黄般的美酒,相逢在这晨光微明、如蛋白色泽映照的五湖烟雨天。
你在江边留下的仁政让百姓感念落泪,声名远播,连海疆之外也传颂你的政绩,乐声中都融入了对你的称颂。
何时我也能像陶渊明那样写下《归去来兮辞》,高歌长啸,在斜川终老此生?
以上为【和林子中待制】的翻译。
注释
1. 林子中待制:即林希,字子中,北宋官员,曾任龙图阁待制。与苏轼同朝为官,后因党争立场不同而关系复杂,但早年有交往。
2. 两翁留滞各皤然:两位老人均被贬谪在外,停留不归,须发皆白。“皤然”指白发苍苍的样子。
3. 人笑迂疏老更坚:世人笑我们性格迂阔、不善圆融,但越是年老,志向反而更加坚定。
4. 鹅儿一樽酒:指淡黄色的美酒,“鹅儿”形容酒色如雏鹅绒毛般嫩黄,亦称“鹅黄酒”。
5. 卵色五湖天:形容清晨天空的颜色如同蛋壳内外交融的淡青色,五湖泛指太湖一带水域,此处借指江南景色。
6. 江边遗爱啼斑白:你在任地方官时施行仁政,百姓感念,老人流泪追思。“遗爱”出自《左传》,指官员离任后留下的恩惠。
7. 海上先声入管弦:声名远播至沿海乃至海外,连音乐之中都在传唱你的功绩。“海上”或指边远之地,亦可象征声名远扬。
8. 渊明赋归去:指东晋诗人陶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辞官归隐田园。此处表达苏轼渴望退隐之意。
9. 浩歌长啸:放声高歌,抒发胸中豪情与不平。“长啸”为魏晋名士常见行为,表达超脱与自由。
10. 老斜川:在斜川终老。“斜川”原为陶渊明游历之地,苏轼曾作《游斜川诗序》,借以寄托隐逸之志。
以上为【和林子中待制】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同僚林子中(林希)在贬谪期间相会时所作,表达了诗人虽遭贬谪、年事已高,仍坚守志节的人生态度。诗中融合了友情、仕途感慨与归隐之思,既赞林子中政绩卓著,又抒发自身对自由超脱生活的向往。全诗情感真挚,意境开阔,用典自然,语言清丽而富有张力,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沉郁中见旷达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和林子中待制】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两翁”起笔,点明作者与林子中的共同境遇——年迈且被贬,却“老更坚”,凸显其精神风骨。颔联写景抒情,以“鹅儿酒”与“卵色天”营造出清新淡雅又略带朦胧的意境,展现二人相聚之乐,也暗含乱世中片刻宁静的珍贵。颈联转写林子中的政绩,“遗爱”与“先声”对仗工整,既有现实描写,又有夸张渲染,体现对其才干的肯定。尾联则宕开一笔,由他人转向自身,借陶渊明归隐之典,表达对仕途倦怠、向往自然的心志。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用典于一体,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外枯中膏,似淡实美”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和林子中待制】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语虽平淡,而气格自高,‘卵色五湖天’五字奇绝,非俗笔所能道。”
2. 纪昀《纪批苏诗》卷三十五:“前四句情景交融,后四句感慨深沉。‘江边遗爱’二语,褒中有讽,盖知林子中后附新党,故语带微婉。”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共把鹅儿一樽酒’,写羁旅相逢之乐,极自然之致;‘浩歌长啸老斜川’,则纯是渊明风致,公之本心可见矣。”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作于元祐后期,时公将出守颍州,林亦在外任,故有‘留滞’之叹。‘老更坚’三字,乃一篇之眼。”
5. 清代沈德潜《宋诗别裁集》:“苏诗至此,洗尽铅华,归于浑成。‘卵色五湖天’,设色奇丽,而不见斧凿痕,大家手笔。”
以上为【和林子中待制】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