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江河自天地开辟之初便已存在,水量的盈满与缩减随之自然变化。
它蜿蜒曲折,山峦也能暂时阻挡其势;它奔腾向前,终将汇入大海作为归宿。
江水冲刷着泥沙,使蚌蛤显露;它深不可测的水流与云雾,遮蔽了蛟龙的身影。
若要问这江水究竟有多深,恐怕只有水神冯夷才能知晓。
以上为【江】的翻译。
注释
灵源:指江河。因其为生命之源,且变化莫测,故称“灵”。
赢缩:指水位的涨落。赢,满;缩,退。
逆折:回旋,曲折。
期:约定,这里是“以……为归宿”的意思。
拆:分开,冲刷而使显露。
蚌蛤:生活在淡水或浅海泥沙中的贝类。
蛟螭:古代传说中类似龙的两种水兽,常居于深渊。螭,无角之龙。
深何许:深多少,即有多深。
冯夷: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泛指水神。
以上为【江】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王安石一首颇具代表性的咏物哲理诗。诗人并非单纯描摹江景,而是以江为载体,探讨了宇宙的本源、自然的力量以及深不可测的哲理。首联从时空的宏大视角切入,指出江的永恒与自在;颔联则辩证地展现了江在奔流过程中“受阻”与“赴约”的矛盾统一,象征着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其最终目标;颈联通过“拆蚌蛤”与“暗蛟螭”的细节,一显一隐,描绘出江既塑造万物又蕴含未知的双重特性;尾联以问句作结,将诗的意境推向玄远的哲学思辨,体现了宋诗“以议论为诗”、“以理趣胜”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江】的评析。
赏析
本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将深刻的哲理融于雄浑的意象之中。全诗以“江”为绝对主角,赋予其某种宇宙意志的化身。开篇“灵源开辟有”即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将江的存在上溯至时空原点,奠定了其永恒、本源的崇高地位。中间两联对仗工整,意境开阔。“山能碍”与“海与期”构成张力,展现了江在实现终极目标过程中的坚韧与智慧;“拆蚌蛤”与“暗蛟螭”则一实一虚,一明一暗,刻画出江既具改造世界的显性力量,又怀藏匿神秘的深邃本质。结尾的设问“欲问深何许”,巧妙地将读者的视线从具象引向抽象,从外部观察引向内在探寻。“冯夷只自知”的答案,并非真的不知,而是暗示这种关乎宇宙本体的“深度”非凡俗所能度量,唯有化身其中的“道”本身方能领会,余味无穷,充分展现了王安石作为思想家诗人的深邃气质。
以上为【江】的赏析。
辑评
宋·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此诗‘逆折’一联,模写江行意思,而终曰‘欲问深何许,冯夷只自知’,则又有不可测量之意。公(王安石)自况亦深远矣。”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王荆公诗……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如《江》诗……谈理趣而不堕理障,以其笔力高妙,融化无迹也。”
清·吴之振《宋诗钞·临川诗钞序》:“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澹之中。独是议论过多,亦是一病。然如《江》诸作,极冥搜玄索之致,又非徒以议论为长者。”
以上为【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