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如铁牛,横身负黄河。
滔天不能没,尺棰未易诃。
世俗自无常,徐公故逶迤。
别来不可说,事与浮云多。
当时无限人,毁誉即墨阿。
虚声了无实,夜虫鸣机梭。
相逢一笑外,奈此白发何。
知君不久留,治行中新科。
过客足嗔喜,东堂记分鹅。
此外但坐啸,后生工揣摩。
翻译
谁能像铁牛一般,横身背负黄河而行?即使洪水滔天也无法淹没,一尺长的鞭子也难以呵斥。世俗变化无常,而徐公(陈侗)却始终从容不迫、气度宽和。自从分别以来,难以言说,世事如浮云般变幻莫测。当时有许多人,对人的毁誉如同齐国即墨大夫那样受人非议或称颂。虚名毫无实质,就像夜晚的虫鸣在机杼间响起。相逢时只能付之一笑,面对这满头白发又能如何?天马都能踏云而行,饱食精粮后长声嘶鸣。朝廷中陈列着百种贡品,珍贵的宝物随军器一同陈列。唯独你持节出守陕州,想要接续那百姓歌颂良吏的“五袴”之谣。陕州是古时甘棠遗爱之地,有美酒盈杯。我知道你不会久留此地,政绩将符合新的治国标准。过往的宾客会有嗔怒与欢喜,东堂之上还记着分鹅的雅事。除此之外你只需坐啸山林,后辈们则热衷于揣摩世情。
以上为【次韵子由送陈侗知陕州】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用韵作诗,是唱和诗的一种形式。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3. 陈侗:字伯修,眉山人,苏轼同乡好友,时任陕州知州。
4. 铁牛:古代镇河之物,多铸铁为牛形置于河边以镇水患,象征稳固不可动摇。
5. 尺棰:一尺长的鞭子,比喻微小的权力或手段。诃:呵斥。
6. 徐公:指陈侗,因其为人宽和从容,故以“徐公”称之,或借指古代贤者徐辟。
7. 即墨阿:即墨,战国齐邑;阿,东阿。齐国大臣田单守即墨有功,却被诽谤;而阿大夫因贿赂得美名。此处喻世人毁誉不实。
8. 夜虫鸣机梭:比喻空有声响而无实际内容,如同织机旁虫鸣,徒扰人耳。
9. 天骥皆籋云:天马能踏云而行。“籋云”谓踏云,形容骏马神速超凡。
10. 赓五裤歌:赓,续也;“五袴”歌,即《五绔歌》,东汉廉范为蜀郡太守,政通人和,百姓歌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昔无襦,今五绔。”后用以称颂地方官政绩卓著。
以上为【次韵子由送陈侗知陕州】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子由)所作《送陈侗知陕州》而写,表达了对友人陈侗赴任陕州的赠别之情,同时寄托了诗人对仕途沉浮、世态炎凉的感慨。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既有对友人才德的赞许,也有对现实政治的冷眼观察,更暗含自身宦海飘零的无奈。语言雄浑而不失细腻,意象丰富,结构严谨,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深沉圆熟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次韵子由送陈侗知陕州】的评析。
赏析
本诗开篇以“铁牛负黄河”起兴,气势雄浑,既赞陈侗坚毅稳重之品格,又暗寓其肩负重任、不惧风浪之意。接着以“滔天不能没”强化其不可摧折的形象,而“尺棰未易诃”则讽刺世俗权势无法左右正直之人。第三联转入对世情的感叹,“世俗自无常”与“徐公故逶迤”形成鲜明对比,凸显陈侗处变不惊、从容守道的君子风范。
“别来不可说,事与浮云多”一句,语极沉痛,道尽人生离别与世事变迁之无奈。随后以“即墨阿”典故揭示舆论之虚妄,继以“夜虫鸣机梭”作比,批判徒有虚名而无实绩的社会现象。转入与友人重逢之景,“相逢一笑”看似洒脱,实则蕴含无限沧桑,“奈此白发何”更是老去英雄的悲慨。
下段转写朝廷气象与贤才济济,“天骥”“王庭”诸句气象恢宏,反衬出陈侗“独一麾去”的孤独与担当。然诗人并不悲观,期待他能在陕州施行善政,赓续“五裤”之美名。陕州为周召公巡行之地,“甘棠”之典寄寓仁政理想;“白酒金叵罗”则写当地风物,亦见生活气息。
末段预判陈侗不会久居边州,因其政声必达朝廷,而“东堂记分鹅”或指昔日雅集旧事,体现文人间的情谊。“坐啸”用晋代阮籍事,谓闲居高卧而有清名;“后生工揣摩”则讽刺晚辈趋炎附势、投机钻营。全诗收束于对现实的冷静审视,余味悠长。
以上为【次韵子由送陈侗知陕州】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诗格高气雄,用典精切,尤以起结二处最为警策。‘铁牛负河’之喻,前所未有,足见东坡胸中有万钧之力。”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四:“前半感慨世情,后半推奖友人,层次井然。‘夜虫鸣机梭’七字,写尽浮名躁进之态,妙在不露声色。”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天骥皆籋云’以下数语,明写朝仪之盛,实伏‘君独一麾去’之孤高,对照有力。”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甘棠古乐国’二句,点染风土,自然入妙。‘知君不久留’,非但誉其才,且知其志不在小。”
5.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通体浑成,无一懈笔。‘事与浮云多’五字,括尽半生阅历,读之令人黯然。”
以上为【次韵子由送陈侗知陕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