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未能实现归隐山林的隐居生活,暂且在城市近郊过着半隐的生活;能够长久闲适岂不胜过短暂的清闲?我本无家可归,又能到哪里去呢?故乡也没有这样美好的湖光山色。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翻译。
注释
1.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此为一组共五首绝句,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苏轼时任杭州通判,于望湖楼饮酒时写下。
2. 未成小隐聊中隐:语出白居易《中隐》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小隐指隐居山林,远离尘世;中隐指在地方官任上过半官半隐的生活。
3. 可得长闲胜暂闲:意思是能获得长久的闲适,自然胜过短暂的清闲。表达对持续宁静生活的向往。
4. 我本无家更安往:化用杜甫《无家别》诗意,暗示自己漂泊无依,家乡已难回归。
5. 故乡无此好湖山:指杭州西湖一带风景优美,甚至超过其故乡眉山(今四川眉山),是对眼前景致的高度赞美。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于望湖楼饮酒时所作,属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组诗中的第四首。诗中流露出诗人仕途困顿、欲归不得的复杂心境。他虽向往彻底归隐(“小隐”),但现实不允许,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中隐”——即在官场与山水之间寻求平衡。后两句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抒发了对眼前湖山美景的由衷喜爱,也暗含漂泊无依的感慨。全诗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旷达中见悲凉的独特风格。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在仕隐之间的矛盾心理。首句“未成小隐聊中隐”直陈现实困境:理想中的彻底归隐无法实现,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地方官任上过一种“中隐”生活。这种选择虽非本愿,却也是乱世文人常见的生存智慧。次句“可得长闲胜暂闲”进一步深化主题,强调真正的闲适应是持久而非片刻,反映出诗人对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后两句笔锋一转,从哲理思考转入情感抒发。“我本无家更安往”道出宦游漂泊、故园难归的苍凉,而“故乡无此好湖山”则陡然扬起,以对杭州湖山的由衷赞美冲淡愁绪。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既展现了苏轼豁达的胸襟,也透露出其深藏的无奈。全诗结构紧凑,情感跌宕,语言质朴而意味隽永,堪称宋代哲理抒情短诗的典范。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淡而情深,于闲适中见身世之感,非徒写景而已。”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我本无家更安往’七字,凄然欲绝,而接以‘故乡无此好湖山’,翻作旷达,愈见沉痛。”
3.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这类小诗,往往随口吟成,而情理交融,寓庄于谐。此首借白居易‘中隐’之说,自嘲自解,末二句尤为耐读。”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十二:“此诗作于熙宁五年守杭时,公方值新政纷扰,心怀去就,故有‘中隐’之叹。‘无家’云者,盖谓出处两难,归计未成也。”
以上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