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自西而来,烟尘弥漫遮蔽了天空,那蝗灾之景远胜过秋日洒遍田野的雨。如今朝廷推行的新法号称清平,怎会有如此灾祸?只因我这老身穷困困苦,才招致这般厄运。无人可诉说我的悲苦,连乌鸦衔肉般的微小希望也无处寄托,思念弟弟却无法靠犬送书传递音信。自己也不禁嘲笑自己迂腐疏阔竟至于此,还在这小小蝗灾之后,执着地想要去料理残余之事。
以上为【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捕蝗:指苏轼任地方官时奉命治理蝗灾。北宋时期蝗灾频发,常被视为政失其道的征兆。
2. 浮云岭: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当在苏轼任职地区(如杭州、密州等地)境内。
3. 疲苶(nié):疲倦困乏。苶,疲倦貌。
4. 烟障:指蝗虫成群飞行时遮天蔽日如烟雾般的情景。
5. 洒遍秋田雨不如:形容蝗灾覆盖范围之广,比秋雨洒遍田野更为密集可怕。
6. 新法清平:指王安石变法后宣称的“富国强兵”“天下清平”的政治局面。此处为反语,暗讽现实与宣传不符。
7. 老身穷苦自招渠:渠,代词,指蝗灾。诗人自叹年老贫苦,仿佛灾祸是因己之不幸而招致。
8. 乌衔肉:典出《汉书·黄霸传》,乌鸦衔肉献于孝子,喻善报或天怜。此处反用,言无人怜悯,连祥瑞也不现。
9. 忆弟难凭犬附书:化用古谚“犬能传书”,实则无从通信,表达对弟弟苏辙(子由)深切思念而不得相见之苦。
10. 迂疏:迂阔而不切实际,疏懒不谙世务。诗人自嘲性格不合时宜。
以上为【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奉命捕蝗途中,行至浮云岭时所作,借写蝗灾抒发自身困顿与对亲人的思念。诗中既有对现实灾情的描绘,又有对新法政策的委婉批评,更流露出仕途失意、生活潦倒的悲哀。全诗情感沉郁,语言质朴而意味深长,将个人命运与民生疾苦融为一体,体现了苏轼作为士大夫的忧患意识和人道情怀。末句“区区犹欲理蝗馀”以自嘲口吻收束,反衬出其责任感之沉重与处境之无奈。
以上为【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西来烟障”开篇,气势宏大,生动刻画出蝗灾蔽空的骇人景象,“雨不如”三字极言其势之盛,令人触目惊心。颔联转入议论,表面归咎于“老身穷苦”,实则暗含对“新法清平”理想破灭的讽刺——若真清平,何有此灾?此乃典型的苏轼式含蓄批判。颈联转写亲情,用“乌衔肉”“犬附书”两个典故,既显文化底蕴,又强化孤独无助之感。尾联以“自笑”起笔,自我解嘲中见悲凉,“区区犹欲理蝗馀”一句尤为沉痛:明知力微命蹇,仍欲尽责到底,正是儒家士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写照。全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堪称苏轼七律中的佳作。
以上为【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忧民而及身,念弟而伤时,语虽平淡,其情至深。”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四:“‘雨不如’三字奇警。五六属对工稳,而意极凄断。结语自嘲,愈见忠悃。”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诗每于诙谐中见沉痛,如此类是也。‘自笑迂疏’四字,包藏无限委屈。”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往往把个人遭遇和政治感慨结合在写实的景物描写里,这一首便是典型例子。‘新法清平那有此’一句,说得极含蓄而又极尖锐。”
以上为【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