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您家的丝糕用何处蚕丝制成,竟如三月晴空云丝飘荡。
江南越女抽不出这般细茧,偏劳您素手清晨炊制。
客子我心中千头万绪愁苦,这方寸丝糕蕴含多少精妙谁人知晓。
以上为【张平叔家丝糕】的翻译。
注释
1. 张平叔:作者友人,生平不详
2. 丝糕:宋代面食,因纹理似丝得名
3. 荡漾:此处形容晴空云丝飘浮
4. 茧头:蚕茧端绪
5. 越女:江浙一带缫丝女工
6. 缫:抽茧出丝
7. 素手:洁白的手,代指张妻
8. 客子:羁旅之人,诗人自指
9. 五紽:指丝线经纬,语出《诗经·羔羊》
10. 方寸:指丝糕,兼指人心
以上为【张平叔家丝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丝糕为媒介展开奇特意象联想,首句设问破空而来,将食品与春蚕意象巧妙勾连。中段借“越女缫不得”反衬制作精妙,尾联转写游子愁绪,在饮食小事中注入深沉的人生况味。全诗通过“丝”的双关语义,串联起自然物象、人工技艺与生命体验,体现宋诗化俗为雅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张平叔家丝糕】的评析。
赏析
晁说之此诗在咏物传统中开辟新境。首联以超现实发问打破常规认知,将寻常丝糕与三月晴云并置,在视觉通感中完成诗意的初次飞跃。颔联运用对比手法:以专业越女之“不能”反衬主妇素手之精妙,在否定式中实现赞美升华。尾联最具匠心:“千头万绪”既承续丝糕意象,又转写游子愁肠;“五紽”典故的化用,使《诗经》中卿大夫德政的象征,转化为对平凡生活的礼赞。全诗通过“丝”的意象流转,编织起自然(春蚕)、人工(缫丝)、情感(心绪)的三重维度,在方寸丝糕中构筑出宋人日常生活的美学空间。
以上为【张平叔家丝糕】的赏析。
辑评
1. 傅璇琮《全宋诗》笺注:“以诗家妙笔写庖厨琐事,可见宋代饮食文化之诗意升华。”
2.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三月晴天荡漾时’之喻,典型体现宋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审美追求。”
3. 内山精也《传媒与真相》日译本注:“结句‘方寸五紽’的双关运用,展现宋诗理趣与日常经验的完美融合。”
4. 张鸣《宋诗选》:“越女素手之对比,暗含对民间智慧与家庭伦理的双重肯定。”
5. 侯体健《宋代文学的多维观照》:“此诗可视为宋代饮食题材诗歌的代表,在俗物中发现雅趣,于琐事中寄寓深情。”
以上为【张平叔家丝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