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年轻时总想有所作为,为世所用;年老闲居,却仍存此心未泯。
我这一生如微尘般生于山海之间,长期遭受瘴气湿雾的侵袭。
可叹那位邓道士,整衣前来探问我病痛呻吟之状。
他本已超脱尘世,却仍暗中助人渡河;断桥难行,修缮竟耗去千金。
(注:此诗为苏轼次韵酬答定慧钦长老所寄八首诗中的引诗,表达其身处逆境而志节不改、感念友人关怀之情。)
以上为【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是宋代文人常见的酬答方式。
2. 定慧钦长老:北宋僧人,住持镇江定慧寺,与苏轼有诗文往来,为人清修有德。
3. 见寄:寄给我的诗,即钦长老先寄诗给苏轼,苏轼以此诗回应。
4. 及物:有益于世,指施展才能、服务社会。语出《周易·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5. 微生:渺小的生命,自谦之词。
6. 瘴雾: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形成的有毒雾气,古代常被视为致病之源,多用于形容岭南贬所环境恶劣。
7. 邓道士:或指传说中修道之人,亦可能借指钦长老,以道喻佛,体现苏轼融合三教的思想倾向。
8. 摄衣:提起衣襟,表示恭敬或急切。此处形容邓道士郑重前来探望。
9. 覆舟却私渡:字面意为船已倾覆,却仍偷偷帮助他人渡河,比喻自身已遭难或退隐,仍不忘救人。
10. 断桥费千金:桥梁毁坏,修复需耗巨资,喻助人需付出极大代价,凸显长老慈悲与牺牲精神。
以上为【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贬谪期间所作,系《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之前的引诗,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诗中抒发了诗人从“欲及物”的壮志到“老闲馀此心”的淡泊之间的心理转变,既流露人生迟暮之感,又彰显其虽处困厄而不失济世之心的精神境界。通过“邓道士”形象的引入,寄托了对高僧好友钦长老的敬重与感激。后两句以“覆舟却私渡,断桥费千金”作比,寓意长老虽已出世,仍慈悲度人,不惜耗费心力救助困顿者,暗含对佛门大愿的赞颂。全诗语言简练,意象深远,体现了苏轼融儒释于一炉的思想特质。
以上为【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这首引诗虽短,却情感深沉、结构严谨。前四句写己,后四句写人,由己及人,由悲己而感他人之德,层层递进。首联“少壮欲及物,老闲馀此心”高度概括了苏轼一生的精神追求——即便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屡遭打击,其济世初心始终未改。“微生山海间,坐受瘴雾侵”既是实写其贬谪生涯的地理环境,也是对其命运多舛的象征性表达。颈联转写邓道士(实指钦长老)来访,“摄衣问呻吟”五字刻画出一位德高望重、仁心济世的高僧形象,动作细节中见深情。尾联“覆舟却私渡,断桥费千金”为全诗警策,运用对比与夸张手法,突出长老明知艰险仍执意助人的伟大情怀。这两句亦可视为对佛教“菩萨行”的诗意诠释: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整首诗儒者的责任感与佛家的慈悲心交融无间,展现了苏轼晚年思想的高度成熟。
以上为【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引诗八首之冠,语简而意厚,盖晚岁心境之写照也。”
2. 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三十七:“‘覆舟私渡’二句,奇崛有味,非特言长老之德,亦自寓不得志而犹思利人之意。”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邓道士或即指钦长老,假道家语以尊释子,东坡惯技。”
4.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老闲馀此心’一句,括尽平生出处之义,虽放废而志不少衰。”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为八首次韵之作引端,故语涉总括,情兼今昔,不可作寻常酬应视之。”
以上为【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