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杜沂游览武昌,寄来酴醾花和菩萨泉的泉水,苏轼为此作诗二首,此为其一。
酴醾花不与百花争春色,寂寞地开放得最晚。
它的枝条如青色蛟龙蜿蜒,洁白如玉,如同羽盖上蒙着珍珠车帷。
无需浓妆艳抹,美丽已至极点;没有风,香气也自然飘散远方。
昔日吴宫凄凉破败,红粉佳人早已埋没在旧日庭院。
直到如今,每当微月照夜,仿佛仍有笙箫声从翠绿山峰传来。
那昔日的余韵美态,都融入了这酴醾花中,千年以来依然清丽婉约。
怪你不肯归来,想必是被这花深深挽留。
昨夜雷雨猛烈,花已凋尽,你应当回来了。
以上为【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萨泉见饷,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杜沂:宋代文人,苏轼友人,生平事迹不详。
2. 武昌:今湖北鄂州,非今武汉市武昌区。宋代武昌为军事重镇,文化亦盛。
3. 酴醾(tú mí):即荼蘼,蔷薇科植物,春末夏初开花,白色或淡黄,芳香浓郁,古人视为“开到荼蘼花事了”之花,象征春尽。
4. 菩萨泉:武昌名泉之一,相传有灵异,泉水清冽甘美。
5. 见饷:赠送给我。“见”为古汉语中的助词,表示动作施于己方。
6. 青蛟走玉骨:比喻酴醾枝条蜿蜒如青色蛟龙,花茎洁白如玉。
7. 羽盖蒙珠幰:羽盖,以鸟羽装饰的车盖;珠幰,缀有珍珠的车帘。此处形容花朵繁茂华美,如贵族车驾般富丽。
8. 吴宫阙:指春秋时吴国宫殿,如姑苏台、馆娃宫等,常用于诗词中象征繁华逝去。
9. 红粉埋故苑:指昔日宫中美人已随岁月湮灭,只余荒苑。
10. 微月夜,笙箫来翠巘:想象之景,言夜半月出,仿佛还能听到昔日宫中音乐自青山传来,极写怀古之情。
以上为【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萨泉见饷,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友人杜沂游历武昌后寄赠酴醾花与菩萨泉水所作,借物抒怀,托花寄情。全诗以酴醾花为核心意象,赞其不争、晚开、香远、色绝之特质,进而联想到历史兴亡、美人迟暮,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融为一体。诗人由花及人,由景入情,既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又暗含人生无常、美景难久的哲思。语言清丽典雅,意境深远悠长,体现了苏轼“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萨泉见饷,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咏酴醾花起笔,却不拘泥于形貌描摹,而是赋予其高洁孤寂的人格色彩。“不争春”三字奠定全诗基调,突出酴醾晚开、不趋时俗的品格,与苏轼自身屡遭贬谪却坚守节操的心境相呼应。继而以“青蛟走玉骨”“羽盖蒙珠幰”等奇喻写其姿态,既见灵动之美,又显高贵气质。
中间转入历史联想,由花之美联想到吴宫红粉的消逝,时空陡转,悲慨顿生。然而“余妍入此花,千载尚清婉”一句,巧妙将美人之遗韵寄托于花魂之中,使短暂之美升华为永恒之雅,构思精妙。
结尾由花及人,推测友人“为花所挽”,语带调侃而情意真挚;末句“昨宵雷雨恶,花尽君应返”,则暗含担忧与期盼,风雨摧花,亦如世事无常,唯友情可慰流年。全诗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既有咏物之工,又有怀古之深,更有友情之温,堪称东坡七古中清婉隽永之作。
以上为【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萨泉见饷,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三引查慎行曰:“此诗以花起兴,因物感怀,自吴宫红粉而念及古今代谢,复归于朋友之情,结构缜密,意脉不断。”
2. 《宋诗钞·东坡集》评云:“写花不滞于花,托兴遥深,‘余妍入此花’二语,尤见才人妙悟。”
3. 《历代诗话》引纪昀语:“前幅写花极工,后幅入感慨,稍觉沉重,然‘笙箫来翠巘’一句,空灵摇曳,化实为虚,遂使通篇轻举。”
4. 《瓯北诗话》卷四称:“东坡咏物诗,往往借题发挥,此诗以酴醾之晚开不争,寓己之不合时宜,又以花事终歇,望友早归,温柔敦厚,不失诗人之旨。”
以上为【杜沂游武昌,以酴醾花菩萨泉见饷,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