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
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
方是时,四方指以为迂阔。
至于郡县胥史,皆挟经载笔,应对进退,有足观者。
而大家显人,以门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谓之江乡。
非此族也,虽贵且富,不通婚姻。
其民事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辄画象事之,而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
商贾小民,常储善物而别异之,以待官吏之求。
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为非,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
岁二月,农事始作。
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壮,耘者毕出。
数十百人为曹,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
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
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
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田多而丁少,则出钱以偿众。
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醉饱而去,岁以为常。
其风俗盖如此。
故其民皆聪明才智,务本而力作,易治而难服。
守令始至,视其言语动作,辄了其为人。
其明且能者,不复以事试,终日寂然。
苟不以其道,则陈义秉法以讥切之,故不知者以为难治。
今太守黎侯希声,轼先君子之友人也。
既满将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
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
轼方为徐州,吾州之人以书相往来,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
嗟夫,轼之去乡久矣。
所谓远景楼者,虽想见其处,而不能道其详矣。
然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
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有马者借人乘之。
今亡矣夫。
」是二者,于道未有大损益也,然且录之。
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盖耆老昔人岂弟之泽,而贤守令抚循教诲不倦之力也,可不录乎!
若夫登临览观之乐,山川风物之美,轼将归老于故丘,布衣幅巾,从邦君于其上,酒酣乐作,援笔而赋之,以颂黎侯之遗爱,尚未晚也。
翻译
我们眉州的风俗,有三方面接近古代:士大夫崇尚经学而重视门第家族,百姓尊敬官吏而畏惧法律,农民则成对合作、互相帮助。这大概保留了夏商周三代、汉代和唐代的遗风,是其他郡县所比不上的。
当初朝廷以诗赋声律来选拔士人,天圣年间以前,各地学者还沿袭五代以来的浮华弊端,唯独我们眉州的读书人通晓经术、学习古道,尊奉西汉的文章风格为典范。当时,四方之人还讥笑我们迂阔不合时宜。至于郡县里的小吏,也都手拿经书、执笔书写,应对进退之间颇有可观之处。世家大族以门第高低相比较,排定等级名次,都有公认的品评标准,称为“江乡”。不属于这个宗族系统的人,即使富贵显赫,也不能通婚。
百姓对待太守和县令,如同古代君臣一般;官员离任后,人们就绘制他们的画像加以供奉。对于贤能的官员,还会记录他们的政绩言行,作为口耳相传的美谈,长达四五十年都不忘。商人和普通百姓常常储备优质物品,特意分开保存,以备官吏所需。家家户户都收藏律令条文,往往能够通读理解而不觉得奇怪;即使是轻微刑罚或小罪,也终身不敢触犯。
每年二月,农事开始。四月初一前后,禾苗尚幼而杂草茂盛,耕作者全部出动除草。几十上百人组成一组,设立标杆、放置漏壶,击鼓召集众人。从队伍中推选两位受大家敬畏信服的人,一人掌管鼓声,一人掌管漏刻时间,全队的进退劳作,都听从这两个人指挥。鼓响不到者,到了不出力者,都要受罚。根据田地多少和劳动力情况计算工作量,最后结算工酬;田多地少而人手不足的,就出钱补偿他人。
七月十六日之后,庄稼成熟,杂草衰败,于是撤去鼓和漏壶,将罚款所得与补偿的钱合起来,买羊、猪、酒、甜酒,祭祀农神田祖,奏乐聚餐,大家吃得尽兴而归。这种习俗年年如此。
这里的民风就是这样。因此百姓聪明有才智,专心务农,勤于劳作,容易治理但不易屈服。新上任的太守或县令一到,人们通过观察其言谈举止,就能了解他的为人。如果他是明达且有能力的,就不必用琐事试探,整日安然无事。但如果他行事不合正道,百姓就会援引道义、依据法令公开批评指责。所以不了解这里风气的人,会觉得此地难以治理。
如今的太守黎希声先生,是我父亲生前的朋友。他为人简朴而有文采,刚正而仁爱,明察而不苛刻,大家都认为他平易可亲。任期届满本当调离,百姓不忍他离去,集体请求留任,朝廷也顺从了民意。他留任三年,百姓更加信赖,地方因而太平无事。于是他在官署北墙之外加筑高台,建造了远景楼,每日与宾客属官在此游乐休憩。
我当时正在徐州任职,家乡父老来信往来,没有不称赞黎太守贤德,并请求我写一篇文章作为此楼的记文。
唉!我已经离开故乡很久了。那所谓的远景楼,虽然能在心中想象它的位置,却无法详述其细节。然而乡人之所以乐意这座楼落成并希望为之作记,难道不是因为上有平易近人的长官,下有淳厚易治的民风吗?
孔子说:“我还见过史官在记录时留下空缺。”又说:“有马的人愿意借给别人骑。”这两种做法,在道理上并无重大意义,尚且被记载下来。如今我们眉州这种近于古风的习俗,竟能世代延续而不改变,这实在是年高德劭的老者宽厚仁爱的恩泽,以及贤良守令不断安抚教化、坚持不懈的结果,怎能不加以记载呢?
至于登临远眺的乐趣,山水风光之美,我将来打算辞官归隐故里,穿着布衣、戴着幅巾,跟随地方长官登上此楼,酒酣耳热之际,提笔赋诗,歌颂黎侯遗留下的仁政与恩德,那时也不算晚啊!
---
以上为【眉州远景楼记】的翻译。
注释
1. **眉州**:宋代州名,治所在今四川省眉山市,为苏轼故乡。
2. **近古者三**:指风俗接近上古三代(夏、商、周)的三个方面:士贵经术重氏族、民尊吏畏法、农夫合耦相助。
3. **天圣**:宋仁宗年号(1023–1032),文中指此时期以前科举尚重诗赋声律。
4. **西汉文词为宗师**:指眉州士人学习贾谊、晁错等西汉政论文风,反对六朝骈俪浮华之习。
5. **胥史**:基层小吏,如书吏、衙役等。
6. **挟经载笔**:随身携带经书,执笔记录,形容小吏亦通经学。
7. **江乡**:当地对士族门第系统的称呼,意谓“江南之乡”的望族体系,实为本地自矜之称。
8. **初吉**:每月初一至初八之间的吉日,此处泛指四月初。
9. **耘者毕出**:指农民集中进行锄草劳作。
10. **既望**:农历十六日。“望”为十五,“既望”即十六。
---
以上为【眉州远景楼记】的注释。
评析
《眉州远景楼记》是苏轼为其故乡眉州新建“远景楼”所作的一篇记文,既是对建筑的记述,更是对地方风俗、政治生态与人文精神的深情礼赞。文章以“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开篇,提纲挈领,层层展开,通过对士风、民情、农事、吏治等多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具有三代遗风的理想社会图景。全文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而富有节奏感,情感真挚深沉,既有理性分析,又有诗意抒怀。
尤为可贵的是,苏轼并未止步于赞美楼台亭阁之美,而是将其置于“上有易事之长,下有易治之俗”的政治文化语境中,揭示出良好社会治理背后深层的文化根基——尊经重法、务本力作、敬贤尚义。结尾处遥想归老故园、追颂遗爱的情景,更透露出他对理想政治与乡土温情的深切向往。此文不仅是地方志式的风俗记录,也是儒家“礼乐教化”思想的艺术表达,体现了苏轼一贯推崇的“德政”理念与人文关怀。
---
以上为【眉州远景楼记】的评析。
赏析
《眉州远景楼记》是一篇典型的“楼台记”,但超越了传统记文偏重形胜描写的局限,转而聚焦于地域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关系,体现出苏轼深邃的历史眼光与浓厚的人文情怀。
文章起笔即提出“近古者三”,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眉州风俗的核心特征,奠定全文基调。随后分别从士、民、农三个层面展开叙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写士人“通经学古”,突出文化自觉;写百姓“尊吏畏法”,体现秩序意识;写农夫“合耦相助”,彰显互助精神。三者共同构成一个自治有序、道德自律的社会共同体。
尤为精彩的是对四月耘田场景的描写:“立表下漏,鸣鼓以致众”,组织严密,赏罚分明,又于七月“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兼具纪律性与仪式感,展现了民间自发组织的智慧与温情。这种“自治而不乱,自由而有节”的基层治理模式,正是苏轼心中理想的社会治理状态。
文中对黎希声太守的评价虽简洁,却极具分量:“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苟”,八字精准刻画出一位儒者型官员的形象。百姓“相率而留之”,非出于私情,而是基于对其德政的认可,反映出官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结尾引用孔子“史之阙文”“有马者借人乘之”二语,看似闲笔,实则意味深远:连微小的善行都值得记录,何况眉州数百年不坠的淳朴风俗?由此自然引出“可不录乎”的反问,强化了写作动机的正当性与历史责任感。
最后设想“归老故丘”“援笔而赋”的情景,将现实记文升华为未来追忆,情感由理性转入诗意,余韵悠长。整篇文章融记事、议论、抒情于一体,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逻辑严密而富于感染力,堪称宋代散文中的典范之作。
---
以上为【眉州远景楼记】的赏析。
辑评
1.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九**:“此记特重风俗,不专景物,所谓‘上有易事之长,下有易治之俗’,真是洞见治体。东坡胸中自有三代气象,故能发此论。”
2. **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全集录》卷五**:“通篇以‘俗’字为主脑,自士大夫至农工商,一一写出古意。末引孔子二语,尤见感慨系之。非徒记一樓而已。”
3. **吕留良《晚村先生八家文钞》评苏轼文**:“眉州记楼,实记俗也。风俗既美,而后楼之成可纪。若无此俗,虽高楼百尺,何足道哉?东坡识力高出寻常万万。”
4. **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十九**:“文极平实,而意味深长。写农事一段,如见豳风图;论守令一段,直追孟子‘得民心’之旨。东坡之文,每于平淡中见经纶。”
5.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起手提出‘近古者三’,以下逐层分应,章法井然。中间叙农事最细,却是最妙文字,盖三代以上,皆如此齐民共作,非独眉州然也。东坡借此以寓复古之思。”
以上为【眉州远景楼记】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