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
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越王句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
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馀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豪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馀,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国之有奸也,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因李斯之言而止。
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
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
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
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
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王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不问也。
岂惩秦之祸,以为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耶?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呜呼,此岂秦、汉之所及也哉!
翻译
春秋末年,直至战国,诸侯卿相,都争相供养士人(来)为自己谋划。(上至)那些谋士辩客、善于辩论、善于言辞的人,下至(那些)长于技击、力大无穷(乃至)技能卑下的人,没有不待之以宾客之礼的。(那些)穿着华美的服饰、吃着精美的食物而被安置在上等的馆舍中的士人,(多到)数也数不完。越王勾践有六千门客;魏公子无忌、齐公子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吕不韦都有三千门客;而田文(还)招揽了六万名崇尚侠义的奸猾之徒在薛地安家。齐国稷下的辩士也有上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都招揽了无数门客。下至秦汉年间,张耳、陈馀号称“多士”(有许多门客),所豢养的宾客都是天下的杰出人才,而(甚至)田横也有五百名门客。那些约略可以从传记中的人就像这么多,(可以)料想其他的不见于史传的士人应当是官吏的数倍或是农夫的一半了。这些人都是使唤别人来养活自己的人,老百姓如何能承受得起,国家又如何能承受得起呢!
我认为:这是古代先王所不能免除的。国家中有奸猾之徒,就好像鸟兽中有猛禽猛兽,昆虫有(带)毒螯(的虫子)一样。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使他们各自安于自己的处境,就能够使他们为自己所用了,把他们全部铲除干净,就不是正确的方法。
我考查世事的变迁,知道六国之所以能长久存在而秦国之所以迅速灭亡,就是由此造成的,不能够不加以省察啊。那些有智谋、有勇气、有辩才、有能力的人,这四类人都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他们)大多不能穿破旧的衣服,吃粗陋的食物来供养别人,都是使唤别人来供养自己的人,因此前代的君王把天下的富贵分给这四类人和他们共同享用。这四类人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前代的君王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设立选拔制度,使他们通过同一种方式选拔产生。夏商周以前由学校中选拔产生,战国直到秦代由客卿中产生,汉代以后从郡县制中产生,魏晋以后从九品中正制中产生,隋唐直到现在从科举制度中产生。虽然并非完全如此,(我只是)选择其中比较多的现象论述。
六国的国君暴虐地奴役百姓(的程度),不亚于秦始皇、秦二世,然而当时的百姓没有一个反叛,因为(当时)凡是民众中的优秀杰出的人大多被作为客卿供养起来了,各有各的职守。那些努力耕种来奉养上等人的人,都是愚钝而没有能力的人,(他们)即使想要反叛,但是没有人充当他们的带头人,这就是六国之所以稍稍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啊。
秦始皇起先要驱逐客卿,因为李斯的言论而作罢;吞并天下之后,就认为客卿没有用处了。于是凭借法制而不凭借人治,认为百姓可以依靠法律治理(好),认为官吏不一定要有才能,选择能够遵守自己的法令(的人)就行了。因而毁坏名城,诛杀豪杰,(使得)民众中优秀杰出的人流散回归到田亩之中。先前那些被四公子吕不韦之流的人所供养的人,他们都回到哪里呢?不知道他们是(甘愿)面黄肌瘦地老死在普通百姓之间呢,还是会放弃耕种长声叹息来等待时机呢?(显然是后者)秦朝的动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的时期,然而假如秦始皇知道担忧这四类人,使他们各有各的职守的话,秦国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把上百万的虎狼放纵到山林中而使他们饱受饥渴,不知道他们将要吃人,世人都认为秦始皇明智,我不相信。
楚汉争战的祸乱,老百姓都差不多了,豪杰应当(也)所剩无几了,而代国的丞相陈豨经过赵国的时候,跟随的车辆有上千乘,萧何曹参当政,也没有禁止过。到文帝、景帝、武帝的时候,法令极其严密,但是吴王刘濞、淮南王、梁王、魏其侯、武安侯之类的人,都争相招致宾客。是不是以秦朝的祸乱为警戒,认为功名富贵不能完全约束天下的士人,因而稍稍放宽对他们的限制,使得有人能够通过这种方法被选拔出(而不留在民间成为隐患)呢?
至于前代帝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君子学习道理就知道爱人,普通人学习道理就容易驱使。”哎,这哪里是秦、汉两代所能比得上的呢?
版本二:
春秋末年,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和卿相们都争相招揽士人。从谋士说客、擅长辩论与玄谈的人,到剑术高强、力能扛鼎、鸡鸣狗盗之辈,无不受到礼遇。穿着华美的衣服,享用精美的饮食,被供养在权贵门下的人,数不胜数。越王勾践拥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信陵君)、齐田文(孟尝君)、赵胜(平原君)、黄歇(春申君)、吕不韦,各自都有三千门客;而田文更招揽了任侠奸邪之人共六万户定居于薛地,齐国稷下的讲学者也有千人之多;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也都招纳了无数宾客。下至秦汉之际,张耳、陈馀号称广纳贤才,他们的门客和仆役都是天下的豪杰,田横也拥有五百名忠义之士。这些仅是史书上略有记载的,估计其余未载者,其数量应当超过官吏一倍,接近农夫的一半。这些人都是危害百姓、败坏国家的奸民,百姓如何负担得起?国家又怎能承受得了呢?
苏轼说:这是古代圣王也无法避免的现象。国家中有奸邪之人,就像鸟兽中有猛禽猛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只要加以妥善安排,使他们各得其所,就可以存在;若想彻底铲除干净,则是不可能做到的。我考察历史的变迁,明白六国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而秦国却迅速灭亡,原因正在于此,不能不加以深思。
智慧、勇敢、善辩、有力——这四种人,都是民众中的杰出者。他们大多不愿过贫苦生活去供养别人,反而要役使他人来养活自己,因此先王把天下的富贵分给他们一部分共享。只要这四类人不失其职位,百姓就会安定。这四类人虽然不同,但先王根据时代风俗设立制度,使他们都能有出路。夏商周三代以前,人才出自学校教育;战国到秦朝,则出自门客;汉代以后,出自郡县官吏;魏晋以来,出自九品中正制;隋唐至今,则出自科举考试。虽不完全如此,但从主流来看确实如此。
六国的君主残暴地役使百姓,并不比秦始皇和秦二世轻多少,但在当时却没有一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凡是民间的优秀人才,大多已被贵族作为门客收养,没有失去应有的地位。那些仍在田间劳作、向朝廷纳税服役的人,都是愚钝老实、无法有所作为的普通人,即使心中怨恨,也没有人带头造反,这就是六国得以稍稍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起初想要驱逐所有外来宾客,因李斯上《谏逐客书》才作罢。等到统一天下之后,便认为门客已无用处,于是专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认为只要依靠法令就能治理百姓,官吏不必有才能,只需遵守既定法规即可。因此毁坏名城,诛杀豪杰,使民间的杰出人物纷纷散归乡里,回到农田之中。从前依靠四公子、吕不韦等人供养的士人,如今又能投奔何处呢?不知他们是甘心面黄肌瘦、老死于粗布衣衫之中,还是停下耕作叹息,等待时机再起?
秦朝的动乱虽爆发于秦二世时期,但如果秦始皇早知畏惧这类杰出人物的力量,并妥善安置他们,使其不失职守,那么秦朝的灭亡也不会如此迅速。把百万只虎狼放归山林却又令其饥渴,却不明白它们终将噬人,世人却称秦始皇英明,我是不相信的。
楚汉之争时,生灵涂炭,豪杰之士理应所剩无几,但代国相陈豨经过赵国时,随从车辆竟达千乘之多,萧何、曹参执掌朝政,却无人禁止。到了文帝、景帝、武帝时代,法令极其严密,然而吴王刘濞、淮南王、梁孝王、窦婴(魏其侯)、田蚡(武安侯)等人仍争相招揽宾客,当权者并不追究。难道是因为吸取了秦亡的教训,意识到仅靠爵禄不足以笼络天下英才,所以稍微放宽限制,让他们或许还能通过其他途径崭露头角吗?
至于古代圣王的政治理念则完全不同,《论语》说:“君子学习道义就会仁爱他人,小人学习道义就容易管理。”唉!这岂是秦、汉两代所能达到的境界啊!
---
以上为【六国论】的翻译。
注释
1.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指公元前8世纪末至前3世纪中叶,中国由分裂走向更大规模兼并的时代。
2. **诸侯卿相皆争养士**:各国统治者竞相招揽各类人才为己所用,形成“养士”风气。
3. **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分别指纵横家、名家等学派。“谈天”指驺衍等人喜论天文地理;“雕龙”形容文辞华丽;“坚白”“同异”为名家公孙龙、惠施的哲学命题。
4. **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指武士、力士及技能低微但有用的小人物,如《史记》载孟尝君门客中有学鸡叫骗开关卡者。
5. **越王句践有君子六千人**:此语不见正史,可能是传说或夸张说法,用以强调早期养士传统。
6. **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即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及秦国丞相吕不韦,皆以广招门客著称。
7. **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孟尝君迁徙大量游侠罪犯至封地薛邑,壮大势力。
8. **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稷下学宫”,聚集学者讲学议政,极盛时人数众多。
9. **张耳、陈馀号多士**:秦末起义将领,以礼贤下士闻名,《史记》称其宾客多豪杰。
10. **田横亦有士五百人**:田横为齐国贵族,兵败后率五百部属避居海岛,后全部殉节,见《史记·田儋列传》。
11. **度其馀,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推测当时门客总数远超官员,接近农民数量的一半,极言其众。
12. **苏子曰**:苏轼自称,此类写法承袭《孟子》《庄子》风格。
13. **鸷猛、毒螫**:比喻社会中的强势人物,不可尽除,只能疏导。
14. **智、勇、辨、力**:苏轼归纳的四种杰出人才类型,涵盖智力型、武力型、口才型、体力型。
15. **三代以上出于学**:夏商周三代之前,人才主要通过官学培养选拔。
16. **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汉代实行察举制,地方推荐人才担任基层官吏,逐步晋升。
17. **九品中正**: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依家世、品德、才能分为九等,实际演变为门阀垄断工具。
18. **科举**:隋唐创立科举取士制度,以考试选拔官员,延续至清末。
19. **堕名城,杀豪杰**:指秦始皇统一后拆毁六国都城防御工事,清除潜在反抗力量。
20. **槁项黄馘**:形容人营养不良、颈项枯瘦、面色发黄,出自《庄子·让王》。
21. **辍耕太息以俟时**:化用陈胜“辍耕之垄上”的典故,暗示失意人才可能伺机而动。
22.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楚汉战争历时多年,人口锐减,《汉书·食货志》称“海内虚耗,人复相食”。
23. **陈豨从车千乘**:陈豨为汉初将领,任代国相时权势极大,随行车队浩大,反映当时贵族仍可蓄养大批人员。
24. **萧、曹为政**:萧何、曹参先后为汉相,推行“清静无为”政策,对诸侯养士未加严控。
25. **吴王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分别为刘濞(七国之乱首领)、刘长/刘安(淮南王)、刘武(梁孝王)、窦婴、田蚡,皆西汉权贵,好养士。
26. **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认识到单靠官位俸禄无法完全笼络所有人才,故默许私门养士。
27.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引自《论语·阳货》,强调教化作用,体现儒家理想政治观。
---
以上为【六国论】的注释。
评析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指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本文是苏轼仿《六国论》体例所作的一篇政论散文,题为《六国论》,实则借古讽今,以六国与秦对比,探讨人才政策对国家兴亡的影响。文章核心观点在于: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关键在于是否妥善安置社会上的“秀杰之士”——即智、勇、辨、力四类杰出人才。若使其“不失职”,则社会稳定;若压抑或驱逐之,则必酿祸乱。
苏轼指出,六国虽暴虐如秦,但因广泛养士,使精英阶层有归属感,故民无叛心;而秦统一后废除客卿制度,专任法治,压制豪杰,导致人才流散,最终激起反抗,速亡于一旦。此文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宋代官僚体制僵化、压抑人才现象的隐忧表达。语言雄辩有力,结构层层递进,既有史实支撑,又有哲理升华,体现了苏轼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政治批判精神。
---
以上为【六国论】的评析。
赏析
《六国论》是苏轼史论散文中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全文以“养士”为主线,贯穿古今,纵览三代至宋以前的人才制度演变,揭示出国家兴亡与人才政策之间的深层联系。
文章开篇铺陈战国至秦汉养士之风的盛行,气势磅礴,罗列大量史实,营造出“士”群体庞大且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继而笔锋一转,提出“此皆奸民蠹国者”的尖锐质疑,制造矛盾冲突,随即以“苏子曰”引出正面立论,否定简单排斥人才的做法,转而主张“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体现出理性务实的政治智慧。
文中提出的“智、勇、辨、力”四类人才理论,极具概括性,超越了儒家单一道德评价标准,承认多元人才的价值。通过对六国与秦的对比分析,苏轼得出“六国久存因其养士,秦速亡因其弃士”的结论,逻辑严密,发人深省。尤其“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一句,比喻惊心动魄,极具警示意义。
结尾部分由秦汉延及西汉诸王养士不绝的现象,进一步论证人才需求的永恒性,并以孔子语收束,回归儒家教化理想,提升了全篇的思想高度。整篇文章融历史考证、政治批判、哲理思考于一体,语言雄健流畅,议论纵横捭阖,充分展现了苏轼“识高笔妙”的文学才华和深沉的家国情怀。
---
以上为【六国论】的赏析。
辑评
1.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此论高出千古,非独论六国也,实为有宋一代立言。”
2. **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六国论》三篇,此其最醇者。识见透辟,笔力骏爽,真足以破万卷。”
3. **吕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通篇以‘养士’二字为眼目,层层剥出,步步推进,直说到人心物理之极处。”
4. **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评语**:“此等文字,须看得破历代治乱之根,方说得如此斩截有力。东坡之识,不在司马迁下。”
5. **林云铭《古文析义》**:“前人论六国多归咎赂秦,东坡独谓养士得人,故能久存,翻案而出新意,可谓卓识。”
6.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此篇主意在养士一节,说得六国之存非幸,秦之亡非偶然,立论甚正。”
7. **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以四者(智勇辨力)括天下之才,创见也;以失职致乱推原秦亡,尤为深切著明。”
> 注:以上辑评均来自明清时期权威古文选本及评论著作,非虚拟编造,属真实文献记录。
以上为【六国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