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傍晚细雨渐渐化作晶莹的雪花,我独卧在高处的小庵中,心境清幽而安适。梦中忽然被穿窗而入的一片雪花惊醒,夜深人静时,只听得雪落在竹叶上簌簌作响。这场雪稍稍压制了冬季的暖湿之气,使人略感康健;若此前未遇秋旱,这样的瑞雪正可润土利于春耕。上天的用心实在难以揣测,转眼又要迎来春风和煦、繁花烂漫的晴日。
以上为【雪夜独宿柏仙庵】的翻译。
注释
1. 雪夜独宿柏仙庵:题目点明时间(雪夜)、行为(独宿)与地点(柏仙庵),柏仙庵或为山中道观或僧舍,环境清幽。
2. 晚雨纤纤变玉霙(yīng):纤纤,形容细雨轻柔;玉霙,指雪花,古人称雪为“玉霙”,喻其洁白如玉。
3. 小庵高卧有馀清:小庵,指简陋的山间房舍;高卧,安卧于高处,暗含隐逸之意;馀清,犹言清闲自在,心境澄澈。
4. 梦惊忽有穿窗片:梦中被惊醒,因有雪花飘入窗内;“片”指雪花,形象生动。
5. 夜静惟闻泻竹声:夜深人静,只听见雪落竹梢如水流泻般的声音;“泻”字拟声传神,突出雪势与竹林的动态。
6. 稍压冬温聊得健:冬温,指冬季气温偏暖,不利于养生;此雪稍抑暖湿,使人身体得以调适,“聊得健”表达适度欣慰。
7. 未濡秋旱若为耕:濡,润泽;若为耕,怎能耕种;意谓若非此前秋季久旱未得雨雪滋润,今雪虽好,已稍迟矣。
8. 天公用意真难会:天公,指上天;用意,指天道运行之旨;难会,难以理解。
9. 又作春风烂漫晴:又将变为春风骀荡、阳光明媚的天气;“烂漫”形容春光明媚、生机盎然。
10.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风豪放旷达,兼有婉约清丽,本诗属其晚年清淡之作。
以上为【雪夜独宿柏仙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借雪夜宿柏仙庵之景,抒写其超然物外、顺应天时的心境。全诗由景入情,由实及虚,从自然景象的细微变化中体察天地运行之机,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节律的敬畏与对人生际遇的豁达态度。语言清丽自然,意境空灵深远,体现了苏轼“平淡中见深致”的艺术风格。末联感慨天意难测,既含对气候反常的忧虑,亦有对世事无常的哲思,余味悠长。
以上为【雪夜独宿柏仙庵】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雪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展现诗人独宿山庵的静谧心境。首联“晚雨纤纤变玉霙”以“纤纤”状雨之细,“玉霙”喻雪之洁,过渡自然,富有诗意。“小庵高卧有馀清”既写居所之高远,亦写心境之清旷,奠定全诗淡泊基调。颔联“梦惊忽有穿窗片,夜静惟闻泻竹声”尤为精妙:一“惊”字写出梦境与现实的交错,一“泻”字以听觉摹写雪落竹枝之声,动静相生,意境空灵,令人如临其境。颈联转入对农事与时令的关切,体现诗人虽处山林仍心系民生的情怀。尾联“天公用意真难会,又作春风烂漫晴”宕开一笔,由自然现象引发对天道难测的哲思,语似平淡而意蕴深远,既含对气候变化无常的无奈,也透露出顺应自然、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全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语言洗练,是苏轼晚年山水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雪夜独宿柏仙庵】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冷如画,而寓意深远,可见东坡晚年心境之澄明。”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泻竹声’三字极工,非亲历者不能道。后四句感慨时气失常,忧民之意隐然可见。”
3.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起结俱有寄托,中四句写景入微,东坡律诗至此,纯以气韵胜。”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天公用意真难会’一句,看似寻常,实涵万千感慨,非阅历深者不能道。”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体现了苏轼晚年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体悟,语言平易而意蕴丰厚。”
以上为【雪夜独宿柏仙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