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铁桥原本没有桥柱支撑,石楼又怎会有门户可寻?
五彩的羽毛在空中飞舞,云中传来千年古根的犬吠声。
用松花酿制仙人的美酒,山中的木客送来野味山餐。
我已醉倒,请你先离去吧,就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吾亦爱吾庐”,我也随口说一句:我亦云。
以上为【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依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进行唱和的一种诗歌形式。
2. 定慧钦长老:北宋僧人,杭州定慧寺高僧,与苏轼有交往。
3. 铁桥本无柱:比喻虚幻不实之境,暗含佛教“诸法无相”之意。
4. 石楼岂有门:石楼本不可居,更无门可入,喻指修行境界非形迹可求。
5. 舞空五色羽:传说中仙禽或神鸟,象征仙境景象。
6. 吠云千岁根:指千年老树化为精怪,犬吠于云端,出自志怪传说,喻久修成灵。
7. 松花:松树之花,道家认为可服食延年,常用于炼丹酿酒。
8. 仙酒:指以松花等天然之物酿制的酒,象征清修生活。
9. 木客:古代传说中的山中隐者或精怪,常与采樵人往来,亦指山林幽居之人。
10. 陶云吾亦云: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及“乐琴书以消忧,托遗言以自慰”之意,表达随缘任运、超然物外的情怀。
以上为【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酬答定慧钦长老所作八首之一,虽仅录一首,但已可见其禅意与超然之趣。全诗以虚写实,以幻境喻道心,融合道教神仙意象与佛教空观思想,表现出诗人对世俗羁绊的超越和对自然、禅理的向往。语言奇崛飘逸,意境空灵幽远,既有道家游仙之风,又含佛家“无住”之旨。末句化用陶渊明语,体现其归隐自适、物我两忘的人生态度。整首诗不拘常格,想象瑰丽,是苏轼晚年融通三教、心境澄明的体现。
以上为【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奇幻笔法描绘了一幅超脱尘世的山林修道图景。开篇“铁桥本无柱,石楼岂有门”即破除形相执着,用悖论式的语言揭示万法皆空的禅理,与《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通。接着“舞空五色羽,吠云千岁根”转入神话意象,色彩斑斓而神秘莫测,既渲染仙境氛围,又暗示修行者历经岁月、终得灵通的历程。第三联转写现实生活:“松花酿仙酒,木客馈山飧”,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表现诗人虽处人间,却已过上近仙的生活。尾联“我醉君且去,陶云吾亦云”洒脱自然,以醉态示放达,借陶渊明之言表达归隐之志,体现了苏轼晚年参透世情、融通儒释道的思想境界。全诗结构跳跃,意象纷呈,却气脉贯通,展现出东坡特有的豪放与深邃并存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出入仙佛,语涉荒幻,而自有真意存焉,非徒炫奇也。”
2. 纪昀《纪批苏诗》卷二十三评:“起二语奇绝,似无着处,实乃破相显性,禅机深妙。后四句渐归平实,结语跌宕自喜,盖醉中遣兴之作。”
3.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引查慎行语:“‘铁桥’‘石楼’二句,全用禅家扫相之义,非熟读《楞严》《圆觉》者不能道。”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曰:“此首纯以意行,不主故常,所谓游戏三昧也。末句用陶语,最见冲淡之致。”
5.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称:“语奇而理正,幻中有真,东坡晚年悟道之言,多类此。”
以上为【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