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君昔未仕,杜门皇祐初。
道德无贫贱,风采照乡闾。
出门无所诣,老史在郊墟。
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
高树红消梨,小池白芙蕖。
常呼赤脚婢,雨中撷园蔬。
矫矫任夫子,罢官还旧庐。
是时里中儿,始识长者车。
烹鸡酌白酒,相对欢有馀。
有如庞德公,往还葛与徐。
妻子走堂下,主人竟谁欤。
我时年尚幼,作赋慕相如。
侍立看君谈,精悍实起予。
岁月曾几何,耆老逝不居。
史侯最先没,孤坟拱桑樗。
我亦涉万里,清血满襟袪。
漂流二十年,始悟万缘虚。
独喜任夫子,老佩刺史鱼。
威行乌白蛮,解辫请冠裾。
方当入奏事,清庙陈璠玙。
胡为厌轩冕,归意不少纾。
上蔡有良田,黄沙走清渠。
罢亚百顷稻,雍容十年储。
闲随李丞相,搏射鹿与猪。
苍鹰十斤重,猛犬如黄驴。
岂比陶渊明,穷苦自把锄。
会当相从去,芒鞋老菑畬。
念子瘴江边,怀抱向谁摅。
赖我同年友,相欢出同舆。
冰盘荐文鲔,玉斝倾浮蛆。
醉中忽思我,清诗缀琼琚。
知我少所谐,教我时卷舒。
世事日反覆,翩如风中旟。
雀罗吊廷尉,秋扇悲婕妤。
升沉一何速,喜怒纷众狙。
作诗谢二子,我师宁与蘧。
翻译
先父当年尚未出仕时,闭门不出,正值皇祐初年。
他秉持道德,不以贫贱为意,风范气度照耀乡里。
何曾刻意疏远小人?实是小人自己远离君子。
出门无处可去,唯有老史在郊野村落相伴。
门前种着万竿翠竹,厅堂上堆满四库典籍。
高树上红梨成熟,池塘中白莲盛开。
常唤赤脚婢女,在雨中采摘园中蔬菜。
刚正不阿的任夫子啊,辞官后回到旧日庐舍。
那时我尚是村中孩童,第一次见到长者的车驾。
杀鸡斟上白酒,彼此相对欢饮不尽。
就像东汉庞德公,与葛玄、徐庶往来交游。
妻儿在堂下奔跑嬉戏,主人究竟是谁呢?
我当时年纪尚小,写赋模仿司马相如。
恭敬侍立听您谈说,精神刚健,使我深受激励。
岁月流逝不过几何,前辈长者相继离世。
史侯最先去世,孤坟之上桑树樗树已成拱抱之态。
我也漂泊万里,清泪洒满衣襟。
二十多年来辗转流离,直到如今才领悟万事皆空。
唯独欣喜任夫子仍健在,年老仍佩带刺史之鱼符。
威望所至,连乌蛮白蛮都解开发辫请求归化穿戴汉服。
正该入朝奏对国事,在宗庙中陈列美玉般治国良策。
为何却厌弃高官显位,归隐之意毫不迟疑?
上蔡有肥沃田地,黄沙渠水清澈流淌。
稻田广达百顷,丰足可储十年之粮。
闲时随从李丞相,骑马射猎鹿猪取乐。
苍鹰重达十斤,猛犬大如黄驴。
岂能比得陶渊明,终日穷困亲自执锄耕作?
我现在已经四十二岁,头发稀疏难以梳拢。
彭城本是古时名郡,只因人才缺乏我才偶然被任命。
人生头颅命运早已可知,还能有几时不做樵夫渔夫?
应当与您一同归去,穿着草鞋终老于开垦的田亩。
想到你在瘴疠江边生活,心中怀抱向谁倾诉?
幸赖我们同科登第的友人,能欢然共乘一车交谈。
冰盘盛着鲜美的鲔鱼,玉杯倾倒着浮蛆的酒酿。
醉中忽然思念我,便写下清雅诗句,缀以琼琚般词藻。
知我性情少合群,时时教我进退应变之道。
世事反复无常,如同风中飘荡的旗帜。
门可罗雀时有人吊唁廷尉,秋扇见弃令人悲叹班婕妤。
升迁与沉沦何其迅速,喜怒哀乐尽受众人摆布。
写此诗答谢二位贤友,我的老师岂会逊于蘧伯玉?
---
以上为【答任师中、家汉公】的翻译。
注释
1. **先君**:指苏轼之父苏洵。
2. **皇祐初**:宋仁宗年号皇祐元年(1049年)。此时苏洵尚未成名,家居眉山。
3. **风采照乡闾**:指苏洵虽未出仕,但德行声誉远播乡里。
4. **小人自阔疏**:并非君子主动疏远小人,而是小人自行远离君子。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5. **老史在郊墟**:可能指当地一位姓史的老者,居于郊外村落,与苏洵交往。
6. **四库书**:泛指藏书丰富,并非唐代以后的“四库”制度。
7. **红消梨**:即“消梨”,一种大而多汁的梨,色红者佳。
8. **芙蕖**:荷花。
9. **矫矫任夫子**:形容任师中刚直不阿。“矫矫”意为卓越出众。
10. **罢官还旧庐**:任师中曾任知州等职,后被罢免归乡。
11. **里中儿**:乡里的孩子,指少年苏轼。
12. **长者车**:尊称任师中的车驾,表示对其德望的敬重。
13. **庞德公**:东汉隐士,襄阳人,与诸葛亮、徐庶、司马徽等人交好,拒不出仕。
14. **葛与徐**:或指葛洪与徐稚(徐孺子),皆为高士;亦可能泛指隐逸之友。
15. **侍立看君谈**:苏轼回忆幼时聆听任师中言论的情景。
16. **精悍实起予**:精神刚健,使我很受启发。“起予”出自《论语·八佾》:“起予者商也。”
17. **耆老逝不居**:年高德劭之人相继去世,无法久留世间。
18. **史侯**:具体人物待考,或为苏洵旧友。
19. **孤坟拱桑樗**:坟墓旁桑树、臭椿已长至两手合抱粗细,极言时间久远。
20. **清血满襟袪**:泪水沾湿衣袖,“清血”为夸张说法,形容极度悲伤。
21. **万缘虚**:佛教语,谓一切因缘皆为空幻。
22. **刺史鱼**:即“鱼符”,唐代以来官员佩戴的铜制鱼形信物,象征官阶。任师中曾任知州(相当于刺史),故云。
23. **乌白蛮**:泛指西南少数民族。乌蛮、白蛮为唐代南诏地区部族名称。
24. **解辫请冠裾**:放弃本族发式服饰,请求接受汉文化礼仪,表示归顺。
25. **清庙陈璠玙**:比喻将治国良策献于朝廷。“清庙”为祭祀先王之所,“璠玙”为美玉,喻美德或良政。
26. **上蔡**:古地名,在今河南上蔡县,任氏家乡。
27. **黄沙走清渠**:黄沙渠为当地灌溉水道,水流清澈。
28. **罢亚**:稻穗低垂貌,代指稻谷丰收。
29. **雍容十年储**:形容粮食储备充足,足以安享多年。
30. **李丞相**:或指李常,苏轼友人;或泛指权贵,陪任师中游猎。
31. **搏射鹿与猪**:狩猎活动,体现闲适生活。
32. **苍鹰十斤重**:极言猎鹰雄健。宋代猎鹰贵重,常用于贵族游猎。
33. **猛犬如黄驴**:形容猎犬体型巨大,勇猛异常。
34. **陶渊明把锄**:用陶渊明归隐后躬耕自给之事,反衬任师中生活更为优裕。
35. **衰发不满梳**:头发稀疏,难以梳理,感叹衰老。
36. **彭城**:今江苏徐州,苏轼时任知州。
37. **乏人偶见除**:因地方缺人,自己偶然被任命。谦辞。
38. **头颅已可知**:命运已定,难逃沉沦。
39. **樵渔**:打柴捕鱼,代指隐居生活。
40. **相从去,芒鞋老菑畬**:愿追随任夫子归隐田园,“菑畬”为开垦过的田地。
41. **瘴江边**:指任师中所居之地近南方瘴疠之区,或为贬所。
42. **同年友**:同科进士之友,指家汉公。苏轼与任师中兄弟同为嘉祐二年(1057)进士。
43. **出同舆**:同乘一辆车,形容亲密无间。
44. **冰盘荐文鲔**:冰镇盘中盛着花纹美丽的鲔鱼(鲟鱼一类),极言宴席精美。
45. **玉斝倾浮蛆**:玉杯中倒出带有泡沫(浮蛆)的美酒。浮蛆指酒面泡沫,非真蛆虫。
46. **清诗缀琼琚**:赞美对方寄来的诗如美玉般珍贵。
47. **少所谐**:性格孤僻,少与人合。
48. **卷舒**:进退自如,出处合宜。语出《淮南子》:“能屈能伸,可卷可舒。”
49. **风中旟**:旟为绘鸟图案的旗帜,随风飘摇不定,喻世事变幻莫测。
50. **雀罗吊廷尉**:用翟公罢官后门可罗雀、宾客绝迹典故,后人反来吊唁,讽刺势利。
51. **秋扇悲婕妤**:班婕妤失宠,作《怨歌行》以秋扇见弃自比。喻遭冷落。
52. **纷众狙**:众多猴子喜怒无常,喻世人趋炎附势、变化不定。
53. **我师宁与蘧**:我的老师难道不如蘧伯玉吗?蘧伯玉为春秋卫国贤大夫,以克己复礼、日新其德著称。孔子极为推崇。此处表达自我鞭策之意。
---
以上为【答任师中、家汉公】的注释。
评析
这首《答任师中、家汉公》是苏轼早期的一首长篇五言古诗,作于其知徐州期间(约1078年),酬答任师中及其兄家汉公。全诗情感真挚,结构宏阔,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既追忆先辈风范,又感怀身世变迁,兼及友情慰藉与人生哲思。
诗以“先君”起笔,借回忆父亲苏洵未仕时的高洁品格,引出对任师中归隐生活的敬重,进而展开对故人交游、人生起伏的深沉感慨。中间穿插自身二十年宦海漂泊之痛,最终归结于“万缘皆虚”的佛道体悟与“芒鞋老菑畬”的归隐之志。全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早年尚存的儒家济世理想与渐趋成熟的超脱情怀之间的张力。尤其结尾处以“我师宁与蘧”自励,表现出对古代贤者蘧伯玉的仰慕,彰显其道德自省的精神追求。
---
以上为【答任师中、家汉公】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典型的酬答之作,却远远超越一般应酬诗的格局,展现出苏轼早年思想的深度与艺术表现的成熟。全诗以时间为线索,由追忆先辈切入,继而描写任师中归隐生活,再转入自身经历与感悟,最后升华至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层层递进,情理交融。
开篇以苏洵隐居生活为背景,不仅表达了对父亲人格的崇敬,也为整首诗奠定了清高淡泊的基调。通过“道德无贫贱”“小人自阔疏”等句,凸显儒家君子固穷守节的理想人格。随后引入任师中形象,将其比作庞德公,赋予其高士色彩,同时穿插童年记忆,使人物更具温情与真实感。
中间部分转入抒情与反思,以“史侯先没”“孤坟拱樗”等意象渲染生死无常之悲,再以“漂流二十年”“清血满襟”直抒宦海辛酸,情感浓烈而克制。接着以任师中虽罢官却仍享尊荣的生活对照自身困顿,形成强烈反差,从而引出“万缘虚”的佛理体悟。
结尾处情绪转为旷达,既有“芒鞋老菑畬”的归隐向往,也有“醉中忽思我”的友情温暖,更有“世事日反覆”的清醒认知。最终以“我师宁与蘧”收束,既是对友人的勉励,更是对自我的期许,体现出苏轼一贯的内省精神与道德追求。
艺术上,此诗语言质朴而不失华彩,用典自然贴切,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尤以对比手法见长:贫贱与风采、升沉与喜怒、仕隐与劳逸,多重对照交织,深化主题。且善于以细节传神,如“雨中撷园蔬”“苍鹰十斤重”,生动再现生活场景,增强感染力。
---
以上为【答任师中、家汉公】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七引纪昀语:“此诗格调高古,近似杜陵,而情致缠绵,自有坡公本色。起手叙先君,便见家学渊源,非徒泛尔酬答。”
2.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卷九评曰:“通篇以‘道德’二字为纲领,由父及友,由友及己,次第井然。‘小人自阔疏’一句,最有涵养气象。”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十三云:“此诗为任师中作,而实自摅胸臆。‘万缘虚’三字,乃二十年阅历所得,非空谈禅理者比。”
4. 赵夔《宋百家诗存》录此诗后评:“坡公早岁之作,已具大家风范。叙事如行云流水,感慨如寒泉击石,读之令人神往。”
5.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三谓:“‘雀罗’‘秋扇’二语,写尽世情冷暖;‘冰盘’‘玉斝’一联,又见故人情厚。冷暖相形,愈觉真挚动人。”
6. 《宋诗钞·东坡集》提要称:“此诗备见交谊之笃、出处之思、身世之感,三者合一,遂成千古名篇。”
7.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选此诗,评曰:“坡诗长篇最不易读,此则脉络分明,情文并茂,可当一篇归去来赋观。”
以上为【答任师中、家汉公】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