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平时代求贤号称广至公,漂泊在外的士人大多困窘。
十年间见你仍穿着粗布短衣,千里相随如今又要迎着北风远行。
门户外堆满贫者的破鞋徒自充数,樽中美酒价贱却也常常空罄。
我们都厌恶年老后仍无投机心机,这番心事或许只有你能与我相通。
以上为【送李质夫之陕府】的翻译。
注释
1. 李质夫:王安石友人,生平未详
2. 陕府:陕州,今河南陕县
3. 平世:太平年代
4. 漫至公:空泛地标榜至公,唐代科举有"至公楼"
5. 羁旅:漂泊寄居,《周礼·地官·遗人》"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
6. 短褐:粗布短衣,《史记·孟尝君列传》"士不得短褐"
7. 户外屦贫:门前堆满贫士的鞋子,《史记·滑稽列传》"履舄交错"
8. 酒贱:便宜的酒,杜甫《逼仄行》"宜贵不宜贱"
9. 机械:机巧之心,《庄子·天地》"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10. 北风:喻旅途艰辛,《诗经·邶风·北风》"北风其凉"
以上为【送李质夫之陕府】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送别为契机构建士人命运共同体,通过"十年短褐"与"千里北风"的时空叠加,展现寒士在太平年代的集体困境。尾联"欲老无机械"的自嘲与"心事能同"的相知,在批判科举制度的同时彰显精神坚守,体现王安石早期诗风"简劲拗折"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送李质夫之陕府】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于庆历年间(1041-1048)王安石任淮南签判时期,是其早期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首联以反讽笔法破题,"平世求才"与"羁旅多穷"的尖锐矛盾,直指科举制度"野无遗贤"的虚妄,与孟郊"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形成时代共鸣。颔联用数字强化悲慨,"十年短褐"写时间累积的落魄,"千里北风"写空间延展的艰辛,其工对中见沉痛的手法近于杜甫"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颈联转写物质困顿,"户外屦贫"既实录交游状况,又暗用《史记》春申君客三千的典故;"樽中酒空"则与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形成意味深长的对照。尾联突显精神契合,"无机械"既是对世风日下的批判,更是对儒家固穷之道的坚守,其结句的相知相慰,与王勃"海内存知己"的旷达相比,更多一份共同抵抗世俗的悲壮。
以上为【送李质夫之陕府】的赏析。
辑评
1. 方回《瀛奎律髓》:"荆公'十年见子尚短褐,千里随人今北风',沉郁顿挫,居然老杜遗响。"
2. 刘辰翁《王荆公诗评》:"'共嫌欲老无机械',是愤世语,是伤心语,宋人诗如此真率者罕。"
3.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介甫早年七律,'户外屦贫虚自满'一联,已见史笔森严。"
以上为【送李质夫之陕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