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水的本性原本清澈,若不清净,那是因外物搅扰所致。
你看这名为“廉泉”的泉水,水光五彩斑斓,如佛幢般灿烂夺目。
“廉”是为我而设之德,为何却以此命名此泉?
有廉洁便有贪污,有智慧便有愚痴。
谁才是真正的柳宗元?谁又是真正的吴隐之?
渔父的脚真的洁净吗?许由的耳朵又怎会被玷污?
世间纷纷扰扰地设立种种名节之称,而这泉水本身却全然不知。
毁谤与赞誉终将消逝,而那不被名相束缚的真性却永无穷尽。
我来到廉泉之上,抚须自视鬓发眉目。
更欣喜的是水中倒映的人影,无论到哪里都能自在欢娱。
以上为【廉泉】的翻译。
注释
1. 廉泉:古泉名,在今广东肇庆(古称端州),相传饮此泉水可使人廉洁,故名。
2. 水性故自清:水的本性本来就是清澈的,比喻人的本心本净。
3. 不清或挠之:若水不清,是因为受到外界搅动,喻指人心受外物诱惑而失其本真。
4. 五色烂麾尼:“麾尼”应为“摩尼”,梵语“mani”,意为宝珠,此处形容泉水在阳光下波光闪烁,五彩缤纷如宝珠光芒。
5. 君看此廉泉,五色烂麾尼:表面写泉景之美,实则暗讽世人以“廉”为装饰,如同五色炫目,未必真实。
6. 廉者为我廉,何以此名为:真正廉洁是出于本心,为何要借外物(如泉名)来彰显?
7. 有廉则有贪,有慧则有痴:相对而生,有“廉”之名,便生“贪”之对照;有“慧”即显“痴”,说明名相对立,皆非究竟。
8.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曾贬柳州,以清廉著称。
9. 吴隐之:东晋名臣,以清廉闻名,传说饮“贪泉”而不贪,故此处反问“孰是吴隐之”,意谓谁能真正不受诱惑?
10. 渔父足岂洁,许由耳何淄:典出《楚辞·渔父》与《高士传》。渔父象征随波逐流之人,足踏浊水却自称高洁;许由洗耳以避俗言,却被质疑耳亦受染。两句皆反讽对“洁”“廉”的形式化追求。
以上为【廉泉】的注释。
评析
苏轼这首《廉泉》借泉抒怀,以“廉泉”之名引发对“廉”这一道德概念的哲思。诗中通过对水性本清的描写,引出人之本心原应如清水般澄澈,而“廉”作为一种德行,实为内在本性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标榜的外在名号。诗人质疑世俗对“廉洁”“隐逸”等美名的执着,指出这些名相终将随时间湮灭,唯有超越毁誉、回归本真的心灵状态才是永恒。全诗融哲理于景物,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超然物外、通达圆融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廉泉】的评析。
赏析
《廉泉》一诗立意高远,构思精妙。苏轼以“廉泉”为题,却不落俗套地赞颂廉洁,而是从哲学高度反思“名”与“实”的关系。开篇以“水性故自清”点出本体之纯,随即以“或挠之”揭示污染之源在于外扰,暗喻人心本善,失德源于欲望牵扰。继而描写泉水“五色烂麾尼”,看似赞美,实含讽刺——若“廉”如这五彩之光,是否也只是表象的华丽?
中间连用柳宗元、吴隐之、渔父、许由等历史人物,构成一组关于“清廉”与“隐逸”的文化符号群,通过反问句式打破对其神圣化的想象,强调“纷然立名字,此水了不知”——真正的道不在名教之中,而在超越名相的自然之境。
结尾“朅来廉泉上,捋须看鬓眉”,是诗人自我观照的瞬间,既有岁月流逝的感慨,更有对内心澄明的确认。“好在水中人,到处相娱嬉”一句尤为灵动,水中倒影象征本我,随遇而安,自在嬉游,正是苏轼所追求的“无待”之乐。全诗融合儒释道思想,以简驭繁,寓庄于谐,堪称哲理诗典范。
以上为【廉泉】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坡公晚岁诗多寄意深远,《廉泉》一篇,托物见志,不执名相,得老庄之遗意。”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引冯舒语:“‘有廉则有贪’二语,破尽世间假廉沽名之习,识力卓绝。”
3. 《唐宋诗醇》评:“此诗借泉发论,层层翻转,于反诘中见真谛,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有千钧力者不能道。”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收录此诗,但在论及苏轼哲理诗时指出:“苏轼常以水喻心,如‘庐山烟雨浙江潮’之类,此《廉泉》亦其一也,以物理证人理,妙在不即不离。”
5.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云:“通篇以‘不知’二字为眼,水本无知,人强立名,毁誉纷纭,终归泡影,惟自知者能超然物外。”
以上为【廉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