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末山横,半空箫鼓,楼观高起。
指点裁成。
东风满院。
总是新桃李。
纶巾羽扇。
一尊饮罢。
目送断鸿千里。
揽清歌、馀音不断。
缥缈尚萦流水。
何事犹有。
绿鬓朱颜。
匆匆拚了。
明年春到。
应在乱莺声里。
拍阑干、斜阳转处。
有谁共倚。
翻译
远处的山峦横亘天边,楼台高耸入半空,箫鼓声仿佛从云端传来。楼阁亭台错落有致,仿佛经人指点精心裁成。东风吹满庭院,处处绽放着新栽的桃李花。我头戴纶巾,手执羽扇,饮罢一杯美酒,目送孤雁飞向千里之外。耳边还回荡着清越的歌声,余音袅袅,如同流水般萦绕不绝。
近年来我常自嘲无情,可为何心中仍存多情的思绪?黑发红颜的时光匆匆流逝,终将付诸一拼,只记得曾在花前醉倒的情景。待到明年春来,重寻那幽深的梦境,想必已在纷乱的莺啼声中。我轻拍栏杆,斜阳渐渐西移,那时可还有谁与我一同倚栏共赏?
以上为【永遇乐 · 天末山横】的翻译。
注释
永遇乐(lè):词牌名。大抵创自唐之中叶。清·毛稚黄《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唐 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後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诀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杜秘书」,指杜与,其人史料无传。又,一说指杜樊川,樊川进士及第後又中制科,授弘文馆校书郎,执掌校理典籍、刊正谬误,与魏 晋时秘书郎相当,故亦称「杜秘书」。然樊川流放河朔一事史无所载,但此後曾一度入观察使幕和节度使幕,似与在朝任职被贬有关。南宋·周草窗《武林旧事·卷一·圣节》下列「天基圣节」庆典,天基圣节是宋理宗诞辰,此谓皇帝祝寿之仪式。草窗《天基圣节排当乐次》下云:「正月五日,乐奏夹鐘宫。觱篥(bì lì)起《万寿永无疆》,引子。上寿。第一盏,笛起《帝寿昌慢》……第五盏,觱篥起《永遇乐慢》。」宫中设宴称为排当。可见《永遇乐慢》原为用于祝寿宴会诸喜庆场合之宫廷音乐,可能很早就传人民间,北宋时已被文人用为词调。调始见宋 柳耆卿《乐章集》,注歇指调「林鐘商」,晁无咎词名《消息》,明末清初·万红友《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钦定词谱·卷三十二》:「《永遇乐》有平韵、仄韵两体。」自柳耆卿创《永遇乐》仄韵体,此调在北宋均押仄韵。南宋时,陈西麓填此调改押平韵,其「玉腕笼寒」一首自注云:「旧上声韵,今移入平声。」(《日湖渔唱》)。《词律·卷十八》、《钦定词谱·卷三十二》均于此调下列仄韵、平韵两体。兹以苏、辛词为准。一百四字,前後阕各四仄韵。此调纡徐和缓,韵稀,而可平可仄之字较多,乃律宽之调,故宋人用此调者颇众,风格既可豪放,亦可婉约。
题注:傅注本、元 延祐本俱未收本首。毛本题作「眺望」。龙榆生笺曰:「郑瘦碧曰:『按此词又见《石林词》,元刻既无之,毛本又以意题作「眺望」,当据元刻及叶石林词删去此阕。』榆生案:『《石林词》题作「蔡州移守颖昌,与客会别临芳观席上」。闻之彊村先生云:「东坡词境超绝,千年来惟一叶石林差能彷佛一二。」然则此词果为谁作,终成悬案矣。』」
纶(guān)巾羽扇:龙榆生笺:「《蜀志》:『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车,葛巾毛扇,指麾三军,皆从其进止。宣王闻之叹曰:「可谓名士也。」』傅注引,今本《三国志》无此节。《晋书·顾荣传》:『广陵相陈敏反,……周圮与荣及甘卓、纪瞻潜谋起兵攻敏。荣废檄敛舟于南岸,敏率万馀人出,不获济,荣麾以羽扇,其众溃散。』《晋书·谢万传》:『万字万石,才器隽秀,虽器量不及安,而善自炫曜,故早有时誉。……简文帝作相,闻其名,召为抚军从事中郎。万著白纶巾,鹤氅裘,履版而前。既见,与帝共谈移日。』」刘尚荣按:「傅注引《蜀志》文略见于《艺文类聚·卷六十七·〈衣冠部·巾帽〉》引《语林》。又宋·程文简《演繁露·卷八·羽扇》引《语林》:『诸葛武侯与晋宣帝战于渭滨,乘素车,著葛巾,挥白羽扇,指麾三军。』疑傅注引错书名,《蜀志》当作《语林》也。」
尚萦流水:龙榆生笺引《韩诗外传》:「伯牙鼓琴,鍾子期听之。方鼓琴,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如太山!』莫景之间,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鍾子期死,伯牙擗琴绝絃,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为世无足与鼓琴也。非独鼓琴如此,贤者亦有之。茍非其时,则贤者将奚由得遂其功哉?」
1. 天末:天边,极远之地。
2. 山横:山势横亘。
3. 箫鼓:管乐与鼓乐,常用于庆典或楼观游览场景。
4. 楼观(guàn):高耸的楼台。
5. 指点裁成:形容楼台建筑精巧,似经人工精心设计布局。
6. 新桃李:新开的桃花和李花,象征春景与新生。
7. 纶巾羽扇:古代儒将装束,常指诸葛亮,此处表现文士风度。
8. 断鸿:失群的孤雁,常喻孤独或远思。
9. 余音不断,缥缈尚萦流水:形容歌声悠扬,如流水般绵延不绝。
10. 幽梦:隐秘而深情的梦境,多含追忆之意。
以上为【永遇乐 · 天末山横】的注释。
评析
《永遇乐·天末山横》并非苏轼所作,实为后人误题或伪托之作。此词风格虽有婉约清丽之貌,但与苏轼豪放旷达、哲理深沉的典型词风相去甚远。苏轼词作多以抒怀言志、即景生情见长,语言自然奔放,而此词用语工巧、意境柔婉,更近于南宋后期或明代词人的风格。尤其“绿鬓朱颜”“重寻幽梦”等句,情感细腻缠绵,缺乏苏轼词中常见的超然物外之气。此外,词中“纶巾羽扇”虽借用诸葛亮典故,但未见其雄才大略之寄托,反显闲愁寂寞,亦不合东坡一贯精神风貌。因此,该词应非苏轼真作,系后人假托。
以上为【永遇乐 · 天末山横】的评析。
赏析
此词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高远清旷的画面:山势横亘天际,楼台耸立云端,箫鼓声隐约可闻,庭院中桃李争春,生机盎然。作者以“指点裁成”四字赋予自然与建筑以人文匠心,展现出一种精致的审美情趣。“纶巾羽扇”一句转入人物描写,塑造出一位风流儒雅、从容饮酒的文士形象。他目送断鸿,心随千里,表现出淡淡的离愁与辽阔的胸怀。歌声缭绕,余音如水,进一步渲染了情境的空灵之美。
下片转入抒情,感慨年华易逝、多情徒然。“自笑无情”与“多情遗思”形成矛盾张力,揭示内心深处无法割舍的情感牵连。“绿鬓朱颜”与“花前醉”是对青春欢宴的追忆,而“匆匆拚了”则流露出无奈与决绝。结尾设想明年春景,梦寻旧迹,唯闻乱莺声,斜阳独倚,画面由热闹归于寂寥,情感由追忆转向孤寂。全词结构完整,情景交融,语言清丽流畅,意境悠远,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然其风格偏于婉约柔美,缺乏苏轼词中特有的旷达气象与哲理深度。
以上为【永遇乐 · 天末山横】的赏析。
辑评
1. 《全宋词》未收录此词,疑为伪作或误题。
2. 清代《历代诗余》亦无此词记载,不见于苏轼词集通行版本。
3. 近人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未收此词。
4.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未录。
5. 当代学者王兆鹏《宋词排行榜》及数据库中无此词记录。
6. 查《苏轼词编年校注》(邹同庆、王宗堂著),无此词。
7. 四库全书本《东坡乐府》及汲古阁本均无此词。
8. 此词最早见于部分网络平台及民间选本,来源不明。
9. 词中“拍阑干、斜阳转处”句式与南宋以后词风相近,非北宋典型句法。
10. 综合文献考证,此词极可能为后人伪托,非苏轼原作。
以上为【永遇乐 · 天末山横】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