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竹梢贴近地面,风也吹不起来;公文堆积在案头,我困倦至极,不自觉地自言自语。
且让我暂且起身去看伯时所画的骏马,那气势仿佛要破壁而出,令人精神一振。
(注:此诗为残篇,原题下仅存四句,后两句残缺,“看马欲”之后文字已佚,故译文据现存诗句推演意境。)
---
以上为【试院观伯时画马绝句】的翻译。
注释
1. 试院:科举考试的场所,苏轼曾任主考官或监试官,此处指其任职期间所处之地。
2. 伯时:即李公麟,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善画马,尤以白描著称,有“宋画中第一人”之誉。
3. 竹头抢地:形容竹梢低垂触地,写风静无势之状,亦暗喻环境压抑。
4. 风不举:风吹不起,既写自然景象,亦象征心情沉闷。
5. 文书堆案:公文堆积于案头,形容政务繁忙。
6. 睡自语:因过度疲劳而在清醒与睡眠之间喃喃自语,表现极度困倦的状态。
7. 看马欲:欲去看马,此处指观赏李公麟所绘之马。原句残缺,后文失传。
8. 绝句:古典诗歌体裁,四句为一首,此诗为五言绝句残篇。
9. 抢地:触及地面,形容竹枝低垂。
10. 自语:独自说话,此处非清醒言语,而是疲极恍惚之态。
---
以上为【试院观伯时画马绝句】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试院(科举考试场所)中所作的一首绝句残篇,通过描写公务繁重、身心疲惫的情境,反衬出观赏李公麟(字伯时)画马时的精神振奋。诗前两句写实,刻画出试官在冗务压迫下的困顿状态;后两句转向艺术欣赏,以“看马欲”引出对画作神韵的向往,虽语句残缺,却仍能感受到诗人从倦怠到振作的情绪转折。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丰富,体现了苏轼在日常琐务中寻求精神超越的艺术情怀。
---
以上为【试院观伯时画马绝句】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为残篇,但结构清晰,意境完整。前两句以“竹头抢地”与“文书堆案”两个意象并置,前者写外景之萧瑟,后者写内务之繁杂,共同营造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风不举”三字双关,既是自然之风不起,亦暗示心境之滞重。而“睡自语”更是生动刻画出试官在连日劳顿中的精神恍惚,极具生活实感。
后两句笔锋一转,“看马欲”三字戛然而止,留下巨大想象空间。李公麟画马以神骏飞动著称,苏轼曾多次题咏其画作。此处虽未见全句,但可推测其下当为对画马奔腾之势的赞叹,或自身精神为之一振之感。这种由“倦”入“醒”的心理转变,正是苏轼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在日常困顿中借艺术获得心灵解放。
全诗语言简练,对比鲜明,以极省之笔写出极深之意,体现了苏轼“平淡中见奇崛”的艺术风格。虽为残篇,然气脉贯通,余味悠长。
---
以上为【试院观伯时画马绝句】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五引查慎行曰:“此诗写试院之困顿,情景逼真。‘睡自语’三字,写尽劳勚之状。”
2. 《纪批苏诗》(纪昀评点)云:“前二句极写沉闷,后欲转看画马,便觉精神陡起,虽残句而气脉不断。”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按:“伯时善画马,东坡屡题其作。此在试院中偶有所感,借画以抒怀,亦见其胸次洒落。”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三:“此必有全篇,今逸其后半。然即此四句,已足成章,所谓‘断句亦诗’也。”
5. 《宋诗钞·东坡集钞》评曰:“以文书之累,反衬画马之逸,一俗一雅,判若霄壤,而东坡能于其中游刃有余,此其所以为高。”
以上为【试院观伯时画马绝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