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一只耳朵上有兽形咬环,长嘴如同鹅喙张开。
三只短足锐利如春日的蒲草,两根高柱细长似秋天的菌茎。
你看它翻转俯仰之间,倒扣时成三角,翻起时如两个发髻。
纵然满腹都是古书学问,若稍有用处我也会随顺世情。
可叹你一见便称之为鼎,刚注入一升半合的酒,器中之物已飘散流逝。
不如学那范蠡所用的皮囊,整日盛酒才是真正的良策。
以上为【胡穆秀才遗古铜器,似鼎而小,上有两柱,可以覆而不蹶,以为鼎则不足,疑其饮器也,胡有诗,答之】的翻译。
注释
1. 胡穆秀才:姓名不详,“秀才”为宋代对读书人的通称,胡为其姓。
2. 遗(wèi):赠送。
3. 似鼎而小:形状像鼎但体积较小,暗示其非礼器,或为实用器。
4. 两柱:指器物顶部竖立的两个柱状结构,可能为提梁或装饰。
5. 可以覆而不蹶:倒扣放置也不会倾倒,说明其稳定性好。
6. 鹅擘喙:像张开的鹅嘴,形容器口形状。擘,张开。
7. 春蒲短:春日蒲草短嫩,比喻三足短而尖锐。
8. 秋菌细:秋天生的菌类细长,形容两柱高而纤细。
9. 翻覆俯仰间:指器物可正可倒,姿态多变。
10. 鸱夷:古代革囊,用于盛酒,相传范蠡功成身退后乘舟泛湖,自号“鸱夷子皮”,象征隐逸放达。
以上为【胡穆秀才遗古铜器,似鼎而小,上有两柱,可以覆而不蹶,以为鼎则不足,疑其饮器也,胡有诗,答之】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答胡穆秀才赠古铜器之作,借器物之形制与用途,抒写人生感慨。诗人以戏谑笔调描写一件形似鼎而实非鼎的小型铜器,进而由“鼎”之名与实的错位,引申出对才学无用、世事无常的感叹。诗中“才注升合已漂逝”既写器小易溢,更喻理想短暂、抱负难展;末句劝人“学鸱夷”,归于放达自适,体现苏轼在仕途困顿中转向旷达的人生态度。全诗融状物、议论、抒情于一体,语言奇崛生动,寓意深远。
以上为【胡穆秀才遗古铜器,似鼎而小,上有两柱,可以覆而不蹶,以为鼎则不足,疑其饮器也,胡有诗,答之】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一件古铜饮器为题,实则托物言志。首六句极尽描摹之能事,从耳、口、足、柱等部位细致刻画器物形态,比喻新颖——“兽啮环”“鹅擘喙”“春蒲”“秋菌”,既具象又富生趣,展现苏轼敏锐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中间转入议论,“君看翻覆俯仰间”一句,由物之翻转引出人生起伏之感,自然过渡。“古书虽满腹”以下,直抒胸臆:纵有才学,若不合时用,亦徒然漂逝。此处“升合”与“漂逝”形成强烈反差,凸显理想之脆弱。结尾以“学鸱夷”作结,化用范蠡典故,表达对功名的超脱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全诗结构谨严,由物及人,由实入虚,体现了苏轼“以文为诗”“理趣交融”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胡穆秀才遗古铜器,似鼎而小,上有两柱,可以覆而不蹶,以为鼎则不足,疑其饮器也,胡有诗,答之】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二十引查慎行曰:“此因器小而悟世事之无常,托兴巧妙。”
2. 《纪批苏诗》卷三十评:“前段写器极工,后段寓意甚远,所谓‘游戏笔墨而中有斟酌’也。”
3.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借一铜器发千古之慨,升合之注而至于漂逝,言小器不堪大用,亦叹才士不得其位也。”
4.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苏公此诗,状物如画,而转折处尤见筋力。‘才注升合已漂逝’七字,含悲愤于闲淡,最是耐读。”
以上为【胡穆秀才遗古铜器,似鼎而小,上有两柱,可以覆而不蹶,以为鼎则不足,疑其饮器也,胡有诗,答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