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西南病,岷俗记二李。
何人折其锋,矫矫六君子。
君家尤出力,流落初坐此。
谓当收桑榆,华发看剑履。
胡为犯风雪,岁晚行未已。
犹堪作水衡,供张园林美。
翻译
茶政成为西南地区的祸患,岷地百姓至今还记得“二李”之弊。是谁遏制了这股祸害之风?是刚正不阿的六位君子。您家尤其为此出力,却因此流落他乡,最初正是因这事而遭贬。本以为晚年可以安居,安度余生,看着儿孙穿戴官服。谁知您却冒着风雪,岁末仍在奔波不止。想归隐确实是明智的选择,但终究还是为国事操劳。我听说长江汉水一带,民生困苦,创伤尚未平复。不要轻视像龚遂那样的老臣,君王已将治理之权托付于您。不久定会下诏召您回朝,届时您可挽起衣袖,向邻里告别。仍可担任要职,如水衡都尉一般,为朝廷园林供奉器用之美。
以上为【送周朝议守汉州】的翻译。
注释
1. 周朝议:名未详,朝议为宋代文官阶官名(朝议大夫),此处指周氏。
2. 汉州:唐代至宋代州名,治所在今四川广汉市。
3. 茶为西南病:指宋代在四川等地实行的茶马专卖制度(榷茶)带来苛扰,成为地方百姓的负担。
4. 岷俗记二李:岷地(今四川岷江流域)百姓记得“二李”之弊政。二李或指李顺、李特等曾引发动乱者,亦有学者认为指推行苛政的官员李元凯、李杞,尚无定论。
5. 折其锋:遏制其势头,指制止茶政之弊。
6. 矫矫六君子:指敢于直言、纠正时弊的六位官员,具体所指不详,或为当时反对茶政苛法的士人集团。
7. 收桑榆:语出《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晚年有所成就。
8. 华发看剑履:白发苍苍时仍能穿戴官服(剑履为古代官员装束),意谓安享晚年官禄。
9. 龚遂:西汉良吏,曾任渤海太守,以宽政安民著称,年老仍被重用。此处喻周朝议。
10. 尺棰:一尺长的鞭子,象征治理地方的权力。《汉书·龚遂传》:“上遣使者问:‘何以治渤海?’遂曰:‘……愿假便宜,无拘文法。’上赐黄金,拜为太守,赐黄绶,教令得自决断,犹有尺棰之任也。”
11. 水衡:即水衡都尉,汉代官名,掌皇室园林、财物,后泛指掌管财政或宫廷事务的高官。此处喻指重要职位。
12. 供张园林美:供给皇家园林陈设之美,暗喻可居要职,为国效力。
以上为【送周朝议守汉州】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送别周朝议赴任汉州所作,既表达惜别之情,又寄寓对时政的关切与对友人德才的赞许。诗中以“茶为西南病”开篇,直指当时茶政之弊,借历史人物“二李”与“六君子”对比,突出周氏家族在整顿弊政中的贡献。诗人劝慰友人不必因贬谪而灰心,更以龚遂喻其德望,相信朝廷终将重新启用。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体现了苏轼一贯关心民瘼、推崇贤良的政治情怀。
以上为【送周朝议守汉州】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开篇直陈“茶为西南病”,以史为鉴,点出社会现实问题,凸显周氏家族在改革弊政中的担当。中间转入对友人命运的感慨——本可安度晚年,却仍奔波于仕途,体现其不计个人得失的品格。诗人劝其勿轻言归隐,引用龚遂典故,既肯定其能力,又寄托朝廷必将重用的期望。结尾设想召还之景,充满温情与希望。全诗用典自然,如“桑榆”“龚遂”“尺棰”“水衡”皆贴切而不晦涩,既彰显学养,又服务于主题。语言沉郁顿挫,情感真挚,展现了苏轼作为政治家与文学家的双重视野。
以上为【送周朝议守汉州】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忧时悯俗,兼叙友情,用事精切,气象浑成。”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二十三评:“起处警拔,中幅婉转,结语悠然有余味。‘莫轻龚遂老’一句,寓意深远,足见忠爱之忱。”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通体清刚笃实,不尚华辞而意气自壮。‘胡为犯风雪’二句,写尽老臣奔波之状,令人恻然。”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收录此诗,但在论及苏轼赠别诗时指出:“苏轼送人之作,往往于应酬中见性情,于典故中寓劝勉,此体最为可观。”可与此诗精神相印证。
以上为【送周朝议守汉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