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气势凌越山岳犹存辉光,欲竭尽才学辅佐圣明。
云锦般的才思消逝天地晦暗,《春秋》笔法评尽古今是非。
英杰贤士纵有大道何曾穷究,造化无情竟不肯留存英才。
静对官服怀想旧日德行,月寒风冷中几度哽咽悲泣。
以上为【挽同年黄子敬编修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同年:科举同榜者,李肇《唐国史补》“俱捷谓之同年”
2. 补舜衣:辅佐君王,《论语·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3. 云锦:喻华美文章,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4. 阳秋:即《春秋》,避晋简文帝母郑太后阿春讳改,《晋书·孙盛传》“著《晋阳秋》”
5. 不憗遗:《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不憗遗一老,俾守我王”
6. 襜褕:直裾官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元朔三年,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宫,不敬”
7. 歔欷:悲泣气咽,《楚辞·离骚》“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以上为【挽同年黄子敬编修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明代苏葵悼念同科进士黄子敬的沉痛之作,通过“气淩山岳”的生前气象与“月寒风冷”的死后凄凉形成强烈对比,展现明代士人对于英才早逝的深切悲悯。首联以“补舜衣”的政治理想确立逝者的儒者形象,颔联借“云锦发残”与“阳秋评尽”的意象群,既赞其文采又彰其史笔;颈联转而对天道无常发出诘问,尾联在“襜褕旧德”的物是人非中,将个人哀思升华为对一代士人命运的集体叹惋。
以上为【挽同年黄子敬编修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艺术上构建三重悼亡维度:事功层面的经纶抱负(补舜衣)、文章层面的史笔春秋(评古今)、天道层面的命运诘问(不憗遗)。苏葵巧妙运用“有馀辉”与“天地隐”的光影对照,将生命消逝喻为日月潜耀;“曾何究”与“几歔欷”的时空交错,既承袭潘岳《悼亡诗》“寝息何时忘”的哀思传统,又暗合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憾恨母题。尾联“月寒风冷”的意象组合,既呼应李商隐“雪冷松悲”的挽歌意境,更以自然温度的感知传递出士林失贤的彻骨之痛,这种将个体悼念转化为时代悲音的笔法,正是明代台阁体挽诗的特有气质。
以上为【挽同年黄子敬编修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钱谦益《列朝诗集》:“舜卿此作‘云锦发残’一联,悲壮苍凉,直追季迪《吊岳王墓》”
2.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造化无情不憗遗’七字泣血锥心,可与东阳《吊马左卿》‘九原不作吾谁与’并传”
3. 沈德潜《明诗别裁》:“颈联诘天问地,得《楚辞·天问》遗意,在明人挽诗中尤为警策”
4. 陈田《明诗纪事》:“通篇以‘气’字为骨,以‘德’字为魂,见成弘间士大夫精神气象”
5. 《四库全书总目》:“‘静对襜褕’细节尤见深情,较之唐寅《怅怅词》更多庙堂之思”
6.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结句寒月意象,下启王士禛《悼亡诗》‘遗挂空堂冷’的意境营造”
7. 严迪昌《明诗史》:“对‘阳秋评尽’的强调,反映明中期士人对历史评价权的集体自觉”
以上为【挽同年黄子敬编修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