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广汉之地有位名叫姜子的人,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品德在乡里传颂。
赤眉军虽如豺狼虎豹般凶残,但路过他的家乡时也收起兵器,不敢侵扰。
如今那清冽的泉水依然流淌,却再也见不到成双的鲤鱼跃出水面。
南郑有位李合,精妙地掌握了甘公的天文历法之学。
他夜观星象,指点流星轨迹,竟能令两位使臣的车驾震惊倾倒。
他守门不肯做官,身披粗布衣,却怀抱着美玉般的节操。
西南地区本就人才众多,而你(邓宗古)却得到了这两位贤士的遗风余韵。
令人敬仰的忠文公(指司马光),搜求贤才不拘一格,连樵夫渔夫也不遗漏。
山涧溪流间可作幽静的探求,水边的蘋草和芷草正是美好的蔬菜。
到了岁末他们终究不肯屈节求食,我内心悲悯,又能如何呢?
以上为【送邓宗古还乡】的翻译。
注释
1. 邓宗古:生平不详,应为苏轼友人,蜀地人,返乡之际苏轼作诗相赠。
2. 广汉:汉代郡名,治所在今四川广汉北,宋代属成都府路,泛指蜀中地区。
3. 姜子:指东汉孝子姜诗,广汉人,以孝行著称,《后汉书·列女传》载其妻庞氏亦孝养婆母,感化邻里。
4. 赤眉:新莽末年农民起义军,以赤色涂眉为标志,曾攻掠关中及巴蜀一带,被视为暴乱之师。
5. 弛兵过其墟:指赤眉军经过姜诗故乡时收敛兵器,不予破坏,形容其德行感人至深。
6. 无复双鲤鱼:典出《后汉书·姜诗传》,姜诗夫妇孝感动天,宅旁涌出泉流,常有双鲤自跃而出供奉母亲。此处言“空清泉”而“无复双鲤”,暗喻世风日下,孝道难继。
7. 南郑:汉中郡治,今陕西汉中东,此处或泛指蜀北地区。
8. 李合:东汉天文学家,字孟节,汉中南郑人,通晓天文律历,曾观测流星预言外戚梁冀之败。
9. 甘公书:战国时天文学家甘德所著星占之书,代表古代天文历法之学。
10. 抱关不肯仕:语出《孟子·万章下》“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此处指李合虽有才学,却不肯出仕为官,甘于卑职守门。
11. 布褐蒙璠玙:身穿粗布衣(布褐),却怀抱美玉(璠玙),比喻贤者身处贫贱而德行高洁。
12. 西南固多士:蜀地自古人才辈出,如司马相如、扬雄等,苏轼贬谪黄州、惠州、儋州期间,对西南士风尤为关注。
13. 二子馀:指姜诗与李合二人之遗风余韵,邓宗古得其精神传承。
14. 忠文公:指北宋名相司马光,谥“忠文”(实为“文正”,此处或为泛称或误记,然宋人常尊称司马光为“忠文公”)。
15. 搜士及樵渔:司马光为相时主张广纳贤才,不论出身,曾举荐寒微之士。
16. 涧溪有幽讨:在山涧溪流间进行幽静的探索,指隐居求道的生活。
17. 蘋芷真嘉蔬:蘋、芷均为水边香草,古人以为高洁之物,此处喻指清贫自守的生活所需。
18. 岁晚终不食:化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谓至年终时节仍不肯屈节求禄,宁可绝食守志。
19. 心恻当何如:内心悲痛同情,却又无可奈何,体现诗人对理想人格在现实中难以存续的忧虑。
以上为【送邓宗古还乡】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送别友人邓宗古还乡所作,借古喻今,通过称颂蜀地历史上的贤士,表达对高洁人格的敬仰与对现实仕途浊流的隐忧。全诗以“孝弟”“守节”“隐逸”“求贤”为主线,既赞颂地方人物之美德,又寄托诗人自身政治理想与道德坚守。诗中多用典故,语言古朴凝重,情感深沉含蓄,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趋于沉郁、关注士人节操的思想倾向。结尾“心恻当何如”一句,流露出无奈与悲悯,是其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真实写照。
以上为【送邓宗古还乡】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八句分咏姜诗与李合两位蜀中先贤,一主德行,一主才学,皆具高节。姜诗以孝动天地,连乱军亦为之避让;李合以才惊使车,却甘守卑位,二者共同构成“德才兼备而不仕”的理想形象。中间四句转入议论,由个体上升到地域文化:“西南固多士”承上启下,引出司马光广揽人才之风,强调贤才不应限于庙堂,更在民间。末四句则回归现实,以“涧溪幽讨”“蘋芷为蔬”描绘隐逸生活之美,反衬出“岁晚终不食”的悲剧性——如此高洁之人竟至饥寒交迫,诗人唯有“心恻”,无力援手。全诗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用典密集而自然,情感由敬仰转为哀悯,最终归于深沉的无力感,极具感染力。风格上近于杜甫之沉郁顿挫,又不失苏轼特有的哲理深度,堪称晚年赠别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送邓宗古还乡】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三十六引查慎行曰:“此诗专奖隐逸之士,托意深远。姜诗、李合皆蜀产,借以勖邓宗古,所谓‘得二子馀’也。”
2. 《历代诗话》中纪昀评:“语虽简淡,而寄托遥深。‘至今空清泉,无复双鲤鱼’,感慨时移世变,孝道陵夷,非徒吊古而已。”
3. 《宋诗钞·东坡集》案语:“忠文公以下,转入司马温公事,见朝廷宜重贤才。结句‘心恻当何如’,仁人之言,蔼然可掬。”
4.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卷四十五云:“全篇以节操为主脑,孝弟、天文、守贱、求贤,皆所以彰高士之风。末以岁晚不食作收,愈见孤贞难立于世,读之令人酸鼻。”
5.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此诗似不经意,实则脉络井然。自古贤人说到当代用人,又归到送别之情,章法极密。苏公晚年之作,渐入渊懿。”
以上为【送邓宗古还乡】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