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柴桑晚春时节,思绪绵绵不绝,屋角的鸠鸟鸣叫,天边阴云密布,仿佛即将下雨。
寒食节已过,禁火已收,昨日刚刚熄灭了节令之火;如今风吹花落,天气转凉,只得重新添衣。
以上为【绝句】的翻译。
注释
1. 柴桑:古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晋代陶渊明曾居于此,后世常以“柴桑”代指隐士之乡或泛指江南之地。此处借指江南某地,并非实指。
2. 春晚:暮春,春末时节。
3. 思依依:思绪缠绵,情意深切。语出《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4. 鸣鸠:即斑鸠,其叫声常被视为天气变化的征兆。《诗经·小雅·小弁》有“弁彼鸒斯,归飞提提。民莫不穀,我独于罹”,亦以鸟鸣寄情。
5. 雨欲飞:形容天色阴沉,将要下雨的样子。“飞”字生动写出雨丝飘洒之态。
6. 寒食火:寒食节期间禁火,只吃冷食,节后重新举火,称为“改火”或“新火”。
7. 收寒食火:指寒食节结束,恢复生火做饭。
8. 吹花风起:春风拂动,花瓣飘落。出自杜甫《绝句漫兴九首》:“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9. 却添衣:因风起气温下降,故需添加衣物。“却”字暗示天气变化出人意料,呼应前文暖春之感。
10. 绝句:一种四行短诗体裁,常见为五言或七言,讲究平仄对仗与意境凝练。
以上为【绝句】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寒食节后江南晚春的景致与诗人内心的淡淡愁思。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清幽,通过“鸣鸠”“雨欲飞”“吹花风起”等自然意象,传达出季节交替之际的微妙变化与诗人敏感的心绪。情感含蓄而不张扬,体现了宋诗注重理趣与情景交融的特点。
以上为【绝句】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柴桑春晚”开篇,点明时间与地点,同时借用陶渊明故里之名,暗含隐逸情怀与文人追思。次句“屋角鸣鸠雨欲飞”,由听觉转入视觉,鸠鸣声声,预示风雨将至,营造出一种低回朦胧的氛围。第三句笔锋一转,提及“昨日已收寒食火”,引入节令背景——寒食节刚过,烟火重燃,象征生活秩序的恢复。然而末句“吹花风起却添衣”陡然转折,春风虽至,却带来凉意与落花,令人不得不添衣御寒,既写实又寓情:春光易逝、物候无常,正映照人生聚散与岁月流转之叹。
全诗看似平淡,实则层次分明,以细微之景见深远之情。语言质朴而意蕴悠长,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趋于冲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在结构上,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兼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尤其“却”字用得精妙,写出心理预期与现实感受之间的反差,耐人寻味。
以上为【绝句】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其“语近情遥,得晚唐遗意而洗其靡丽”。
2. 清代纪昀评曰:“此诗写春暮之景,不着一愁字而愁思自见,可谓深于言情者。”(见《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苏诗多雄奇奔放,此独婉约,似中晚唐人手笔,然气韵自高,不可及也。”
4. 日本五山文学代表诗人虎关师炼曾在《济北诗话》中引用此诗,赞其“风致清绝,有江左风味”。
5. 当代学者王水照在《苏轼选集》中指出:“此诗作年虽难确考,但从意境看,当为晚年贬谪时期所作,于闲淡中透露孤寂之感。”
以上为【绝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