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有孙叔敖,长城隐千里。
哀哉练裙子,负薪蹑破履。
岂无故交亲,逝去如覆水。
不如老优孟,谈笑托谐美。
世家不可恃,如倚折足几。
祥符有贤相,手握天下砥。
懿敏亦名公,三贵德爵齿。
盖棺今几日,公子谁料理。
新诗如弹丸,脱手不移晷。
我亦老宾客,苦语落纨绮。
莫辞三上章,有道贫贱耻。
翻译
楚国有位孙叔敖,曾筑长城隐于千里之外。可叹他晚年身穿粗布丧服,背负柴薪,脚穿破鞋。难道没有旧日亲友?但他们都如逝水般一去不返。倒不如效仿老优孟,以谈笑寄托诙谐之美。世家门第不可依赖,如同依靠一条断腿的几案。祥符年间有位贤相(韩琦),执掌天下大政,稳如砥石。懿敏公(富弼)也是名臣,三人皆德、爵、年俱高。如今他们已去世多日,他们的子孙又有谁在操持家业?你何必让我来料理?想说且先止住吧。宅相指的是开府公(王定国),长期为百姓操劳而兴起事业。为何到了暮年却要经历离别之痛,只以冰盘盛着野菜(苍耳)相待?因亲属关系避嫌,连举荐贤才都受阻,彼此相对不禁面露惭色。你的新诗如弹丸般圆转流畅,出手即成,片刻不停。我亦是年迈的宾客,苦心劝诫之语竟落入华美辞章之中。莫要推辞多次上书直言吧,虽处贫贱,但秉持正道者亦知其耻。
以上为【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顺序作诗唱和。
2.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名相,以清廉著称,《史记·循吏列传》载其死后家贫,子靠打柴为生。
3. 练裙子:白色丧服,指孙叔敖死后家人穿着粗布孝衣谋生。
4. 负薪蹑破履:背着柴草,穿着破鞋,形容生活贫困。
5. 逝去如覆水:比喻亲友离去不可挽回,典出“覆水难收”。
6. 老优孟:指楚国艺人优孟,曾模仿孙叔敖劝谏楚庄王照顾其后代,见《史记·滑稽列传》。
7. 折足几:断腿的几案,比喻不可依靠的世家根基。
8. 祥符有贤相:指北宋宰相韩琦,封魏国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祥符”为宋真宗年号,此处泛指当时贤相辈出的时代。
9. 懿敏亦名公:富弼谥“文忠”,“懿敏”或为误记或代称,实指富弼,与韩琦齐名,同为北宋重臣。
10. 三贵德爵齿:三人皆德行、爵位、年寿兼备,或指韩琦、富弼及另一大臣(如文彦博)。
以上为【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答王定国之作,借古讽今,抒发对世事变迁、人情冷暖的感慨,同时表达对友人处境的同情与劝勉。诗中通过回顾历史人物孙叔敖、韩琦、富弼等贤相的命运,揭示世家难继、功业易逝的主题,又以“老优孟”自比,体现其以幽默化解悲凉的人生态度。全诗情感沉郁而语言洒脱,既有对现实政治的隐忧,也有对友情的珍视和士人节操的坚守。末句“有道贫贱耻”点明主旨:真正的耻辱不在贫贱本身,而在无道。诗人勉励友人坚持正道,勿因境遇困顿而退缩。
以上为【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融史入诗,借古喻今。开篇以孙叔敖典故起兴,既呼应王定国家道中落之况,又奠定全诗悲悯基调。中间转入对韩子华(韩绛或韩维)、王定国等当世人物的追念与现实处境的描写,情感由远及近,层层递进。诗人巧妙运用“练裙”“破履”“苍耳”等贫寒意象,反衬昔日显赫,形成强烈对比。而“谈笑托谐美”一句,则展现苏轼特有的旷达胸襟——即便身处逆境,仍能以诙谐言语传达深意。诗歌语言质朴而内涵深厚,如“新诗如弹丸,脱手不移晷”,不仅赞美王定国才思敏捷,也暗含对其文学才华的肯定。结尾“有道贫贱耻”振聋发聩,将个人命运升华为道德坚守,体现了儒家士大夫的精神追求。整首诗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关怀,是苏轼酬唱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感慨深至,借孙叔敖、优孟之事,写尽世家零落、人情冷暖,而终归于道义之守,非徒作悲歌也。”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语虽婉曲,意极沉痛。‘宅相开府公’以下数语,皆寓怜才惜命之意,而以谐语出之,尤见风骨。”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酬赠之作,往往于应酬中见性情,此诗尤为典型。前半吊古,后半伤今,结以励志之言,格局完整,气脉贯通。”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善用滑稽寓悲愤,如‘不如老优孟’之类,看似轻松,实含无限辛酸。此诗正是以笑写哀,愈觉其哀。”
5. 王水照《苏轼选集》按语:“此诗作于元祐年间,正值旧党执政之时,然王定国等人已感仕途险恶。诗中‘亲嫌妨鹗荐’等句,反映当时党争背景下人才任用之难,具有深刻政治寓意。”
以上为【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