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六年十月,颍州久旱,闻颍上有张龙公神祠,极灵异,乃斋戒遣男迨与州学教授陈履常往祷之。
迨亦颇信道教,沐浴斋居而往。
明日,当以龙骨至,天色少变。
二十六日,会景贶、履常、二欧阳,作诗云:“后夜龙作云,天明雪填渠。
梦回闻剥啄,谁呼赵、陈、予?
”景贶拊掌曰:“句法甚亲,前此未有此法。
”季默曰:“有之。
即此语也。
至朔旦日,作五人者复会于郡斋。
既感叹龙公之威德,复喜诗语之不谬。
季默欲书之,以为异日一笑。
是日,景贶出迨诗云:“吾侪归卧髀骨裂,会友携壶劳行役。
”仆笑曰:“是男也,好勇过我。
”
翻译
元祐六年十月,颍州长期干旱,听说颍上有一座张龙公神祠,非常灵验,于是苏轼斋戒后派儿子苏迨与州学教授陈履常前去祈祷求雨。
苏迨也颇为信奉道教,沐浴净身、斋戒独居后前往。
第二天,据说龙骨将至,天空的云色已略有变化。
二十六日,苏轼与景贶、陈履常、两位欧阳氏(欧阳叔弼、欧阳季默)聚会,作诗道:“后夜龙作云,天明雪填渠。梦回闻剥啄,谁呼赵、陈、予?”景贶拍手称赞说:“这诗句法亲切自然,此前从未见过这样的句式。”季默则说:“其实早有先例。从前有句俗语:‘长官请客吏请客,目曰主簿、少府、我’,就是这种用法。”众人相视而笑。
到了三更时分回家,只见星斗灿烂明亮,刚躺下不久,屋檐上已响起雨声了。
到初一那天,五人再次在郡守官邸相聚。大家既感叹龙公神通广大、恩德显著,又欣喜于诗句果然应验。季默想把这事记录下来,作为他日一笑谈。当天,景贶拿出苏迨写的诗:“吾侪归卧髀骨裂,会友携壶劳行役。”苏轼笑道:“这孩子啊,好勇超过了我。”
以上为【祷雨帖】的翻译。
注释
1. 元祐六年:即公元1091年,宋哲宗年号,此时苏轼任颍州知州。
2. 颍州:今安徽阜阳一带。
3. 张龙公神祠:祭祀张路斯的庙宇,唐代以来流传其为龙神化身,能兴云致雨,民间称为“张龙公”,在安徽、河南等地广有香火。
4. 斋戒:祭祀前洁身静心,禁食荤酒等行为,以示虔诚。
5. 男迨:苏轼第三子苏迨,字仲豫,体弱多病,但好学信道。
6. 州学教授:地方官学教师,陈履常即陈慥之子,或指陈师道(待考),此处当为陈旉,字履常,苏轼门人。
7. 龙骨:传说中龙的遗骨,被视为灵物,可招风雨,古人常以此为祈雨之兆。
8. 景贶:刘景贶,苏轼幕僚,生平不详,常参与唱和。
9. 二欧阳:指欧阳棐(叔弼)与欧阳辩(季默),皆欧阳修之子,时任颍州属官,与苏轼交好。
10. “主簿、少府、我”:古谚语,形容上下级同席时称呼的随意亲昵,意谓长官请客,属吏也请客,口中称“主簿、少府、我”,三人并列自称,体现关系融洽。
以上为【祷雨帖】的注释。
评析
苏东坡《祷雨帖》又称《颖州祈雨诗帖》、《颍州祷雨纪事》、《龙公神帖》,苏东坡自署书于元祐六年(公元1091),纸本29× 120cm,诗文二则,行书,凡29行,计239字。今不知藏所。
苏东坡谪居黄州五年结束后,由江南到京师,由京师再到颖州到扬州;又由扬州回京师,由京师再到定州,最终流放岭南惠州。此间十余年,尽管形迹不定,苏东坡在书法艺术创造上收获愈来愈丰富。黄州突变后,其书渐渐远离晋人清隽萧散之韵。《颖州祈雨诗帖》为苏东坡这一时期行书代表作之一。
东坡失意于朝廷,被排挤出知颖州,却忠于职守。守颍不足半年,掘西湖,赈灾,祈雨,关心人民疾苦,颇有政声。此帖即记其久旱祈雨之事。《苏诗总案》:“十一月一日祷雨张龙公,得小雪。与赵令时、陈师道、欧阳荣、辩兄弟,会饮聚星堂,和欧阳修禁体韵,并书颖州祷雨诗。”
《祷雨帖》并非一首独立的诗歌,而是苏轼所作的一篇记事性散文,记录了他在元祐六年(1091年)任颍州知州期间,因久旱而遣子与属官赴张龙公祠祈雨的真实经历。文中夹叙夹议,融合了祷雨过程、诗语唱和、自然感应与家庭温情,体现了苏轼融通儒释道的思想气质和对民间信仰的尊重态度。全文语言简练生动,情感真挚,既有对天象人事的敏锐观察,也有文人之间的雅趣互动,是一篇典型的宋代文人笔记小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后夜龙作云,天明雪填渠”一句,既富诗意,又似预言,随后即降雨应验,使文章平添神秘色彩,也反映了古人“诚感天地”的宗教信念。
以上为【祷雨帖】的评析。
赏析
《祷雨帖》虽非诗体,却极具诗性精神。其结构如行云流水,从祈雨起因写到感应降雨,再转至文人集会赋诗,最后以父子戏谑收束,层次分明而情趣盎然。文中“后夜龙作云,天明雪填渠”一联尤为精彩,想象奇崛,将龙神化云、雨雪骤降的过程浓缩于十字之中,既有神话色彩,又具画面感,被当时人视为“诗语不谬”的灵验之证。而“梦回闻剥啄,谁呼赵、陈、予?”一句,则巧妙打破常规称谓方式,以第一人称直呼友人姓名,营造出梦中恍惚、现实交错的情境,语言质朴而情味深厚。苏轼对此类句法创新极为敏感,借景贶、季默之口展开讨论,展现宋代文人对语言形式美的自觉追求。此外,文中对苏迨的描写亦见慈父深情,“是男也,好勇过我”一句,表面调侃其子诗句粗豪,实则暗含赞许,体现出苏轼对后辈才情的欣赏与包容。整篇文字从容淡雅,寓庄于谐,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处变不惊、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祷雨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文集》卷六十七收录此文,题作《祷雨帖》,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三十五引此条,称“此事甚异,诗语先兆,殆若神契”。
2.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东坡文钞》评曰:“琐琐述事,而天机自动,真得晋人风致。”
3. 清吕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苏文精选》批点:“一段祷雨事,说得如梦如幻,星斗灿然,雨鸣檐际,真有化工之妙。”
4. 近人林语堂《苏东坡传》提及此事,认为“苏轼虽不信怪力乱神,然敬天地、顺民情,故祷雨之举,乃仁政之一端”。
5. 孔凡礼《苏轼年谱》卷二十三载:“元祐六年十月,旱,祷张龙公祠,遣苏迨往,果雨。时人以为异。”
6. 曾枣庄《苏轼研究史》指出:“《祷雨帖》反映苏轼对民间信仰的宽容态度,亦可见其诗语预兆之观念,在宋代颇具代表性。”
以上为【祷雨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