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仪鸾司的华丽帷帐里,养肥的虱子自在爬行;翰林院中,潮湿的柴火燃烧时发出爆竹般的声响;宫内的风帘旁,官烛的烛泪纵横交错。
(我就像那)木钻穿透石盘,却始终未能通达;困坐窗前,没有邀游之乐,令人消瘦;(又像那)饥饿的马匹,嚼了上百捆干草,才偶尔遇到一颗豆子。
眼前突然一亮,见到这匹画中的玉花骢马,径直就想要拿起马鞭,追随诗翁(苏轼)而去,去往城西郊野,寻找那娇艳的桃花。
以上为【观伯时画马】的翻译。
注释
伯时:李公麟,字伯时,北宋著名画家,善画人物、鞍马。
仪鸾供帐:指宫廷中仪鸾司陈设的华美帷帐。
饕虱:养得肥大的虱子。语出《资治通鉴》,北齐邢邵曾讥讽北夷“仪鸾供帐”实为“饕虱之地”。
翰林湿薪:宋代翰林院值夜,朝廷供给膳食柴炭,但常被官吏克扣,所得多为湿柴。
木穿石盘:以木钻穿透石盘,喻指做官艰难,难以通达。
未渠透:即“未遽透”,没能很快穿透。
不遨:不能外出游历,指生活拘束。
百藖逢一豆:藖,同“皁”,指饲马的干草。此句化用《战国策》典故,比喻待遇极差,难得一饱。
玉花骢:唐玄宗的名马,此处指代画中骏马。
诗翁:指苏轼,黄庭坚的师友。
城西野桃寻小红:化用苏轼《送笋芍药与公择》诗“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句意,喻指寻访自然春色。小红,代指野桃花。
以上为【观伯时画马】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黄庭坚观画家李公麟(字伯时)画作后所写的题画诗,但其内涵远超一般咏画之作。全诗结构独特,可分为前后两个反差强烈的部分。前三句以鼎足对的形式,描绘了宫廷与馆阁中令人窒息的景象:“仪鸾供帐”中的“饕虱”象征着官僚体系的腐朽;“湿薪爆竹”暗喻了词臣生活的清苦与内心的焦灼;“官烛泪纵横”则寄寓了有志之士的悲愤。这三句共同构成了一幅压抑的官场生态图。后六句笔锋陡转,先以“木穿石盘”、“贫马百藖”两个奇崛的比喻,倾吐了自己在仕途上穷困潦倒、壮志难伸的苦闷。然而,当目光落到李公麟所画的骏马上时,诗人的精神瞬间获得了解放与超越,他想象自己“著鞭随诗翁”,去寻访“城西野桃”,表达了对挣脱束缚、回归自然与自由的强烈渴望。
以上为【观伯时画马】的评析。
赏析
本诗是黄庭坚“山谷体”的典范,充分体现了其“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学主张与奇崛瘦硬的风格。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思的奇特性。题画诗不直接赞美画艺,而是用大量篇幅抒写对官场的厌恶与自身困境,最后才由画马引发超脱之思,这种结构打破了常规,情感表达更为酣畅淋漓。二是比喻的新颖与深刻。“木穿石盘”与“贫马百藖”这两个比喻,将抽象的仕途坎坷与物质匮乏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艰辛形象,力透纸背。三是用典的巧妙化用。诗中化用邢邵讥讽北齐的典故、苏轼的诗句,以及《战国策》的寓言,不着痕迹,如同己出,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其在个人抒怀中承载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
以上为【观伯时画马】的赏析。
辑评
宋代任渊《山谷诗集注》中注此诗:“‘仪鸾供帐’以下,言宫禁、馆阁之寒陋。……‘木穿石盘’言仕宦不能忘机,故多龃龉。……末句言欲相从于山林之间。”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仪鸾供帐’三句,形容朝官之困顿、之无俚,可谓淋漓尽致。后幅因画马而思及郊行,一吐其磊砢不平之气。”
以上为【观伯时画马】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