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喜鹊早于我飞来,停落在东轩的背阳处。
书信伴随着好梦而至,亲人恰与佳节相会。
片刻欢聚难以细细品味,回首之间已了然无存。
只得重渡来时的小溪,断桥边水浅湍急,发出呼啸之声。
炎夏时节天地辽阔,孤城背后云气朦胧。
在昏花的视线中依稀可见青山,落日余晖洒向荒凉的远方。
人生盛衰岂由我愿?聚散离合本非人力所能阻碍。
如何排解我的忧愁?只求大致了却一件大事便足矣。
以上为【初别子由至奉新作】的翻译。
注释
1.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二人感情深厚,常有诗文唱和。
2. 奉新:宋代县名,属洪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苏轼赴杭州途中经此。
3. 双鹊:成对的喜鹊,古人视为报喜之鸟,此处或暗喻书信将至或兄弟团聚之兆。
4. 东轩:朝东的长廊或屋舍,常为文人休憩读书之所。
5. 好梦:指梦见与弟相聚,或喻书信带来慰藉如梦成真。
6. 一欢难把玩:短暂的欢乐难以细细体会与持守。把玩,此处引申为细细品味、珍惜。
7. 断桥号浅濑:断桥下溪水浅而湍急,发出呼啸声。濑,湍急之流水。
8. 暑天阔:夏日炎炎,天空辽阔,反衬人之孤独渺小。
9. 霭霭:云气浓密貌,形容孤城被雾气笼罩,景象朦胧。
10. 瞀氉(mào lào):眼花昏眊之意,亦可引申为精神恍惚、疲惫不堪的状态。
以上为【初别子由至奉新作】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初贬为杭州通判途中,途经奉新时所作,时在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诗题“初别子由至奉新作”点明背景:与胞弟苏辙(字子由)刚刚分别,独行赴任。全诗以景寓情,借旅途所见抒写兄弟离别的怅惘、仕途浮沉的无奈以及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深沉感慨。语言质朴而意境苍茫,情感真挚而不失克制,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中典型的理性节制与深情内敛并存的风格。诗中“一欢难把玩,回首了无在”尤为动人,道出人生短暂欢愉的易逝,颇具哲思意味。
以上为【初别子由至奉新作】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清晰,前八句写实,后六句抒怀,由景入情,层层递进。开篇以“双鹊”起兴,赋予自然物以情感色彩,喜鹊飞落似先报佳音,暗示诗人内心对团聚的期盼。继而“书随好梦到,人与佳节会”,虚实结合,既写现实中收到家书之慰,又寄托梦中相见之情。然而欢愉转瞬即逝,“一欢难把玩,回首了无在”一句极具张力,道出人生欢聚之短暂与记忆之虚幻,令人唏嘘。
中间四句转入旅途实景描写:“却渡来时溪,断桥号浅濑。茫茫暑天阔,霭霭孤城背。”空间感极强,画面苍凉。断桥、浅濑、孤城、落日,构成一幅萧疏的羁旅图景,与诗人内心的孤寂相呼应。尤其“号”字生动,以听觉强化环境的荒僻与心境的悲凉。
后四句直抒胸臆,体现苏轼特有的理性超脱。“盛衰岂我意,离合非所碍”看似达观,实则隐含无奈——个人命运受制于政局变迁,兄弟聚散不由自主。结尾“何以解我忧,粗了一事大”,语似平淡,却深藏沉重。所谓“一事大”,或指公务之责,或指人生要务,未必能真正解忧,但唯有以此自勉,方能在漂泊中寻得一丝安定。全诗融情入景,哀而不伤,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力求自持的精神风貌。
以上为【初别子由至奉新作】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淡而情深,写别怀而不作哀语,有君子之风。”
2.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卷五:“‘一欢难把玩’五字,道尽人生聚散之悲,非亲历者不能道。”
3.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情景交融,语近而意远。‘断桥号浅濑’,写景如画,声色俱备。”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早年诗,尚存唐音,此篇气象苍茫,近杜少陵。”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时初出仕途,已有身世飘零之感,‘盛衰岂我意’等语,预示其后半生出处行藏之基调。”
以上为【初别子由至奉新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