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指点山水须先依靠采药老人引领,
丹青妙笔绘出如大槐宫般奇幻的山景。
小阁中望去,烟霭轻浮,山色翠绿令人眼明,
口中吟咏新诗,仿佛咀嚼着雪中清冽的风。
华山、少华二山即将在陕右显其雄奇,
九仙胜境如今已可与京东名山争胜。
此生注定与寻山访胜有缘,
早已觉得温州、台州的美景已握于掌中。
以上为【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依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用韵作诗,是唱和诗的一种形式。
2. 周邠(bīn):北宋诗人,字开祖,钱塘人,曾官至太常博士,善诗文。
3. 雁荡山:位于今浙江温州乐清市,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以奇峰怪石、飞瀑流泉著称。
4. 采药翁:指熟悉山中路径的隐士或老樵夫,古人常借其形象表现对自然的亲近。
5. 大槐宫:典出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指梦境中的富贵之地,此处比喻画中山景如梦似幻,恍若仙境。
6. 小阁浮烟翠:形容从楼阁远望,山间烟雾缭绕,翠色浮动,景色清幽。
7. 齿冷新诗嚼雪风:谓吟诵新诗时,口齿生凉,如同嚼食雪风,极言诗句清冽爽朗。
8. 二华:指西岳华山及少华山,位于陕西,以险峻著称。
9. 九仙:雁荡山有“九仙洞”等传说景点,亦可泛指雁荡诸胜。
10. 温、台:温州与台州,均在浙江东南部,雁荡山地处其间,为两州交界之名山。
以上为【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为次韵周邠所寄《雁荡山图》而作,通过描绘画中山水之美,抒发了自己对自然胜景的向往和超然物外的情怀。全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既赞画工之精妙,又展诗人胸襟之旷达。语言清新俊逸,意象空灵,体现出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追求。尤其尾联以“温、台落手中”收束,豪气顿生,将观画所得升华为精神上的占有,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以上为【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首联以“采药翁”起笔,赋予山水探寻以神秘色彩,暗示真正的自然之美需由内行人引领方能领略;“大槐宫”一喻,既写出画中山景之奇幻,又暗含人生如梦、山水即归宿的哲思。颔联转入感官体验,“眼明”写视觉之清新,“齿冷”写吟诗之清冽,通感巧妙,使诗意具象化。颈联以“二华”“九仙”对举,将西北雄奇与东南秀美并置,既见视野之开阔,又显雁荡山地位之提升。尾联尤为精彩,诗人不言“欲往”,而言“已觉落手中”,将精神的契合等同于实际的拥有,体现苏轼“心远地自偏”的超脱境界。全诗结构谨严,虚实相生,是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丽中有豪气,次韵而不拘于韵,东坡之妙正在此。”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嚼雪风’三字奇绝,非东坡不能道。结语洒然,有手揽名山之概。”
3. 查慎行《苏诗补注》:“‘大槐宫’用典入化,不露痕迹,状画境之缥缈,恰到好处。”
4.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此诗写画中山水,而神游八极,所谓‘卧游’者非耶?‘温、台落手中’五字,尽得林泉之趣。”
以上为【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