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曾满头青丝寻春而行,游遍湖山后归来;在万松岭上,忽见一枝梅花傲然开放。
如今即使年华老去,那梅树的根茎仍经霜不凋;若能再见刘郎(喻知己或故人),我仍将独自前来。
以上为【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
2. 杨公济:即杨蟠,字公济,北宋诗人,与苏轼有唱和往来。
3. 绿发:黑发,指年轻之时。
4. 寻春:踏青赏春,亦象征对美好理想的追寻。
5. 湖畔回:指游历湖山之后归来。“畡”同“垓”,意为区域、地方,此处泛指郊野山水。
6. 万松岭:地名,位于杭州西湖附近,多植松树,亦有梅花。
7. 霜根:经霜而不凋的树根,喻生命力顽强,亦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
8. 刘郎:典出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此处借指旧友或赏梅之人,亦可能暗指自己如刘禹锡般屡遭贬谪而志节不改。
9. 又独来:再次独自前来,表达不畏孤独、坚守初心之意。
以上为【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中的一首,借梅花抒写人生感慨。诗人以“绿发寻春”回忆早年意气风发的岁月,又以“万松岭上一枝开”点出梅花孤高不群之态。后两句转写当下,虽已年老,但心志未衰,只要知己尚在,便愿重来相会。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寓人生迟暮之感于梅花不凋之象,表现了苏轼旷达坚韧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精巧,前两句追忆往昔,后两句直抒当下情怀,形成时间上的对照。首句“绿发寻春湖畔回”以青春意象开篇,充满生机与希望;次句“万松岭上一枝开”突显梅花孤标独秀,既是实景描写,也暗含诗人自我人格的投射。第三句“而今纵老霜根在”笔锋一转,由青春转入暮年,但“霜根在”三字力道千钧,表明精神不灭、志节长存。结句“得见刘郎又独来”以假设语气收束,情感深沉,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理想不渝的执着。全诗用典自然,托物言志,将个人命运与梅花意象融为一体,体现了苏轼“超然物外”而又“深情不移”的诗歌风格。
以上为【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以梅寄慨,语淡而情深,可见其晚岁襟怀。”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引冯舒语:“‘一枝开’与‘又独来’相应,孤芳自赏之意宛然。”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霜根在’三字,最有筋骨,非老于风霜者不能道。”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四:“此首寓意深厚,盖谓虽经迁谪,旧志不渝,倘有知音,终当重践前约。”
5.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通体清空一气,不假雕饰,而意味悠长,得陶韦之遗意。”
以上为【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