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昔日那位豪气干云的朱亥公子,他的英风壮节如今已不可追及。
今日我来到故地凭吊,只见一座高大的坟墓,当地人竟称其为“屈儿”。
他当年轻视权贵公卿,千金重利也视如敝屣般抛弃。
可恨梁地之人未能好好传扬他的事迹,只将他的姓名勉强留存于当时。
就像《鲁史》中记载的齐豹之盗,虽有其事,后人又有谁真正知晓其名?
请务必不要埋怨世俗的冷漠,即便如此,终究也不至于像他那样被孔子所讥评。
以上为【朱亥墓】的翻译。
注释
1. 朱亥:战国时魏国隐士,勇力过人,曾助信陵君窃符救赵,椎杀晋鄙,立下大功,见《史记·魏公子列传》。
2. 雄豪不可追:指朱亥当年的英雄气概已成往事,无法再现。
3. 故国:指朱亥所在的魏国旧地,即今河南一带。
4. 大冢:高大的坟墓,指朱亥墓。
5. 屈称儿:当地人误称其墓为“屈儿”,“屈”或为“冢”之讹,亦可能因音近而误传,“儿”或为俗称,意谓荒诞不敬。
6. 轻公相:朱亥身为市井屠夫,却能面折权贵,不趋炎附势,故言其轻视公卿宰相。
7. 千金弃若遗:形容其淡泊名利,视富贵如粪土。
8. 梁人不好事:梁地之人未能妥善传扬朱亥事迹。“梁”指战国魏都大梁(今开封),朱亥为大梁人。
9. 名姓寄当时:仅将姓名勉强留在当时文献中,未得广泛传颂。
10. 鲁史盗齐豹:《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大夫齐豹因政变失败被斥为“盗”,《春秋》书其名为“盗齐豹”,虽有名载,实为恶名。苏轼借此喻指即使留名,若非美名亦不足贵。
以上为【朱亥墓】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凭吊战国勇士朱亥之墓,抒发对英雄湮没、历史遗忘的感慨。全诗以今昔对比开篇,突出朱亥昔日之雄豪与今日之寂寥,形成强烈反差。诗人慨叹世人不重真豪杰,徒留虚名于史册,甚至名字亦被误传(“屈称儿”),表达对历史记忆错位的无奈。末二句劝诫自己勿怨世俗,又暗含自况之意——即便不为世所知,也不应如齐豹般留下污名。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寓哲理于怀古之中,体现苏轼在贬谪生涯中对人生价值与名声的深刻思考。
以上为【朱亥墓】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途经朱亥墓时所作,属典型的咏史诗。首联“昔日朱公子,雄豪不可追”以感叹起笔,奠定全诗苍凉基调。一个“追”字,既写出对往昔英雄的追慕,也暗含今不如昔的失落。颔联写眼前所见:“大冢”尚存,但“屈称儿”的称呼令人唏嘘,说明民间记忆早已模糊甚至扭曲,英雄身后之冷落可见一斑。颈联转写朱亥生平品格,“轻公相”“弃千金”凸显其超凡脱俗的侠义精神。然而如此人物,竟未被世人郑重铭记,故引出“梁人不好事”之叹。第七句以“鲁史盗齐豹”作比,极具警醒意味:历史记载未必公正,留名亦未必是荣名。结尾“慎无怨世俗,犹不遭仲尼”尤为深沉,表面劝人勿怨,实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守——即便不被理解,也不愿沦为孔子所贬之人。全诗结构严谨,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层层递进,展现了苏轼融史识、哲思与情感于一体的高超艺术功力。
以上为【朱亥墓】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六:“此诗感慨深至,借古人以抒己怀。‘屈称儿’三字,写尽英雄寂寞,令人酸鼻。”
2.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东坡此作,语虽平淡,而寄托遥深。‘鲁史盗齐豹’一联,尤见史识。”
3. 清·沈德潜《唐宋诗醇》:“通体浑成,寓意深远。结语尤有弦外之音,非徒吊古而已。”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苏诗善用典,此篇尤妙在以齐豹反衬,使朱亥之高义愈显,而世之昧于贤者益彰。”
以上为【朱亥墓】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