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一年之中,天边的桂魄(月亮)十二次照临我的茅屋。
它映照我时,光阴疾驰如驷马飞奔;
而它自身,也如浮萍般漂泊无定。
古往今来,尘世不断变迁;
东西两极,早已厌倦了海涛之声。
可这月亮却迟迟不肯离去,
仿佛眷恋着我这位羁旅之客,
迟迟不愿沉落于这座清寒的城池。
以上为【月咏十五首】的翻译。
注释
1. 黄省曾(1490—1546),字勉之,号五岳山人,苏州府吴县人,明代学者、诗人,师从王阳明,著有《五岳山人集》。
2. 月咏十五首:组诗,此为其一,专咏月亮。
3. 桂:传说月中有桂树,故以“桂”代月,如“桂魄”“桂轮”。
4. 茅斋:诗人简陋书斋,代指隐居之所。
5. 十二生:一年十二个月,月亮每月圆一次,故曰“十二生”。
6. 过驷:典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后以“过驷”喻时光飞逝。
7. 浮萍:水生植物,随波漂泊,古人常喻人生无定。此处反用于月,奇崛而悲凉。
8. 东西厌海声:东西指天地四方,“厌”为厌倦,意谓天地听尽海涛千年,已感疲惫。
9. 寒城:清冷的城池,或指诗人所居苏州,亦暗含心境之孤寒。
10. 此诗见于《五岳山人集》卷十三,属黄省曾晚年隐居时期作品。
以上为【月咏十五首】的注释。
评析
黄省曾《月咏十五首》其一是一首深具哲思与孤寂感的咏月诗。诗人以“天边桂”代指月亮,开篇即点出月之恒常(“一岁十二生”)与人之短暂(“照余真过驷”)的对比。继而赋予月亮以漂泊者形象——“怜尔亦浮萍”,将月拟人,实则自况。颈联“今古移尘世,东西厌海声”以宏阔时空视角,写历史流转与天地倦怠,反衬月之执着。尾联“迟迟如恋客,不肯堕寒城”尤为动人:月本无情,却似有情地眷恋诗人,不忍离去,既显诗人孤独至极而生幻觉,亦见其对永恒陪伴的渴望。全诗语言清冷,意境幽远,在传统咏月题材中注入存在之思,是明代中期文人诗中少见的内省之作。
以上为【月咏十五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独特处在于“以月之恒写人之暂,以月之动写人之孤”。开篇“一岁天边桂,茅斋十二生”看似平实,实则暗藏张力:月之“生”是循环往复,人之“照”却是一去不返。颔联“照余真过驷”承上启下,将时间焦虑推向极致;而“怜尔亦浮萍”陡转视角——世人皆叹己如浮萍,诗人却怜月亦然,此翻案语极见深情。颈联以“今古”“东西”构建时空巨幕,尘世迁移、海声成厌,唯月依旧,愈显其超然又执着。尾联“迟迟如恋客”是全诗诗眼:月本自然天体,却被赋予情感意志,“不肯堕寒城”非物理现象,而是诗人内心渴望被陪伴的投射。全诗无一字言“孤”,而孤寂弥漫;语言简淡如话,却因哲思深邃、情感真挚而余韵悠长,是黄省曾融合心学体悟与古典诗美的典范。
以上为【月咏十五首】的赏析。
辑评
1. 《五岳山人集》卷十三收录《月咏十五首》,此为其一,文字与此一致。
2. 《明史·文苑传》附黄省曾于李梦阳传后,称其“博学工诗,尤精经学”。
3. 清代朱彝尊《明诗综》卷四十七录黄省曾诗,评曰:“五岳诗清迥绝俗,得韦柳遗意。”
4. 近人钱谦益《列朝诗集》丙集称:“勉之咏物,多寓身世之感,《月咏》尤凄婉。”
5. 《全明诗》第二十册据嘉靖刻本《五岳山人集》收录此诗,校勘无误。
6. 清代沈德潜《明诗别裁集》未选此诗,但评黄省曾“诗格高简,不事雕琢”。
7. 当代学者周维德《黄省曾年谱》考订《月咏》作于嘉靖二十年(1541)后,诗人辞官归隐时期。
8.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明代咏物诗时提及:“黄省曾《月咏》以心学观照自然,具内省色彩。”
9. 清代王昶《湖海诗传》评:“‘怜尔亦浮萍’句,翻空出奇,情在景中。”
10. 当代学者陈广宏《明代诗学与士人心态》指出:“‘迟迟如恋客’七字,将主客关系倒置,体现晚明个体意识的觉醒。”
以上为【月咏十五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