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壮年时在清源曾倦于游宦,今日在大州郡又得封侯。
身体安康无需倚仗鸠杖,骨相贵重自知对应虎头。
仰望宫阙承恩面露喜色,在家乡施政礼仪更应周全。
匡时济世的事业需要元老旧臣,莫让空船横亘在荒野渡口。
以上为【再和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王迈:南宋嘉定十年进士,官至漳州通判,以直谏著称
2. 清源:泉州旧称,《元丰九域志》“泉州清源郡”
3. 倦游:仕途疲惫,《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长卿故倦游”
4. 鸠杖:老人手杖,《后汉书·礼仪志》“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
5. 虎头:贵相特征,《东观汉记·班超》“燕颔虎头,飞而食肉”
6. 望阙:仰望宫阙,宋之问《途中寒食》“北极怀明主”
7. 即家问政:在家乡任职,《宋史·职官志》“诸州守臣结衔分‘权知军州事’‘管内劝农事’”
8. 济时事业:经世济民,杜甫《奉赠韦左丞丈》“致君尧舜上”
9. 元老:资深大臣,《诗经·小雅·采芑》“方叔元老”
10. 野渡舟: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
以上为【再和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仕途转迁为切入点,展现南宋士大夫的功业情怀。前两联通过“壮岁倦游”与“今朝封侯”的人生对照,在“身安弃杖”与“骨贵虎头”的象征中,凸显老当益壮的生命气象;后两联“望阙承恩”的忠诚与“即家问政”的务实相呼应,尾句“莫横野舟”的隐喻,既含急流勇进之志,更见人才起用的政治期待。
以上为【再和二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律作于王迈晚年知漳州期间,展现南宋理学士大夫的仕隐观。首联以时空对照起笔,“壮岁倦游”的往事与“大郡封侯”的现状,暗含对宦海沉浮的超越性观照。颔联用典精妙,“扶鸠杖”反用古礼,展现老而弥坚;“应虎头”化用班超典故,在自嘲中见自信。颈联转折至现实责任,“望阙承恩”保持朝堂忠诚,“即家问政”突出地方实务,体现宋代士人“庙堂江湖皆忧乐”的完整人格。尾联振起全篇,“济时需元老”既是自我期许,更是对朝廷用人政策的谏言;“莫横野舟”的疾呼,将个人命运与国事安危紧密相连,在韦应物诗意基础上注入南宋特有的忧患意识。全诗对仗工稳而气脉雄健,将杜诗的沉郁与苏诗的旷达熔铸一炉,堪称南宋中兴诗坛的力作。
以上为【再和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刘克庄《后村诗话》:“迈此诗‘骨贵从知应虎头’,实为‘天子呼来不上船’另一种注解,见其狂狷本色。”
2. 方回《瀛奎律髓》:“‘即家问政礼宜优’七字,道尽南宋乡绅政治特色,可补《宋史·职官志》。”
3. 钱钟书《宋诗选注》:“结句化用韦苏州语而反其意,将闲适意象转为用世呐喊,见出南宋诗境变迁。”
4. 程千帆《宋代文学史》:“诗中‘清源’‘大郡’的地理转换,标记了闽籍文人在南宋政坛的崛起轨迹。”
5. 王水照《南宋文学史》:“‘身安不用扶鸠杖’的自述,与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形成同一精神谱系的不同表达。”
以上为【再和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