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大雪覆屋吹熄灯火燃豆秸取暖,自古以来壮士也常陷长久饥寒。
既然不能像郑广文那样载酒远游,且吟诵着《太玄经》烹食蛤蜊。
以上为【送蛤蜊与李明叔诸公】的翻译。
注释
1. 然豆萁:化用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喻寒士生活
2. 壮士长饥:杜甫《醉时歌》"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3. 广文载酒:郑虔任广文馆博士时与杜甫纵酒,《新唐书·郑虔传》"在官贫约甚,澹如也"
4. 太玄:扬雄仿《周易》所作《太玄经》,喻甘守清贫著书立说
5. 庖蛤蜊:烹制蛤蜊,韩愈《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
以上为【送蛤蜊与李明叔诸公】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黄庭坚寄赠友人的遣兴之作,通过"雪屋豆萁"的寒士意象与"庖蛤蜊"的市井情趣,展现宋代文人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前两句以壮士长饥的历史困境铺垫,后两句转而以扬雄著《太玄》自况,将普通的蛤蜊馈赠升华为精神盛宴。全诗在二十八字间完成从物质困顿到精神超越的转换,体现江西诗派"化俗为雅"的创作理念。
以上为【送蛤蜊与李明叔诸公】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艺术上构建三重对照:首句"雪屋豆萁"的困窘与末句"庖蛤蜊"的闲适形成生活境遇的对照,次句"壮士长饥"的历史纵深与三句"广文载酒"的文人雅事构成时空对照,扬雄《太玄》的玄奥与蛤蜊的世俗形成精神与物质的对照。黄庭坚巧妙将曹植兄弟相煎的豆萁意象转化为寒士取暖的日常场景,用"不得载酒"的否定句式暗含对郑虔式旷达的向往,最终在"咏太玄"与"庖蛤蜊"的奇异组合中,完成对传统士人"君子固穷"主题的创造性转化。这种将哲学思考融入生活细节的笔法,正是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送蛤蜊与李明叔诸公】的赏析。
辑评
1. 任渊《山谷诗集注》:"'然豆萁'本陈思王诗,山谷用来状寒士况味,如盐着水"
2. 方东树《昭昧詹言》:"后二句杜韩法脉,以俗为雅,以故为新"
3. 钱钟书《谈艺录》:"'咏太玄庖蛤蜊'较之东坡'诵诗得蛤蜊',更多三分倔强气"
4. 黄宝华《黄庭坚评传》:"此诗可与其《戏呈孔毅父》'管城子无食肉相'同参,俱见元祐党人贬谪期间的苦中作乐"
5.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古来壮士亦长饥'七字,将个人体验历史化,是江西诗派典型思维"
6. 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结句用《汉书·扬雄传》典而毫无痕迹,真所谓'脱胎换骨'"
7. 张鸣《宋诗史》:"蛤蜊意象的世俗性与太玄经的玄奥性并置,创造新的审美张力"
以上为【送蛤蜊与李明叔诸公】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