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碧绿的田埂、金黄的陇地,稻谷茂盛如高大的谷仓,年成美好,人心和乐,容易生发情感。在水镜般的湖面上移舟而行,心已飞向遥远天外;地下传来号角之声,那是自古以来征战的回响。山峦环绕着旧日的国都,城池虽在却已荒废;潮水拍打着西陵古岸,我的思绪依然难平。钱蒙仲与秦少章二人,就像一对洁白的鹭鸟,隔江相望,雪白的羽衣交相辉映,清雅高洁。
以上为【次韵秦少章和钱蒙仲】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顺序和诗,是宋代文人唱和常见形式。
2. 秦少章:秦观之弟,名湛,字处度,少章为其字,亦善诗文。
3. 钱蒙仲:名世雄,字醇老,号蒙仲,吴越钱氏后裔,苏轼友人。
4. 碧畦黄陇:绿色的田埂与黄色的田垄,形容农田整齐美丽。
5. 稻如京:稻谷长得像高大的谷仓(“京”本义为高丘,引申为高大建筑,此处比喻稻穗高耸茂密)。
6. 岁美人和:年成好,人事和谐。
7. 鉴里移舟:在如镜的水面行船,比喻心境澄明或思绪悠远。
8. 地中鸣角:地下传来号角声,或指历史深处传来的战争回响,象征兴亡之感。
9. 山围故国:化用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指昔日都城遗迹。
10. 西陵:古地名,多指杭州附近西陵渡(今萧山西兴),为古代交通要道,亦有历史沧桑之感。
以上为【次韵秦少章和钱蒙仲】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酬答秦少章与钱蒙仲之作,融写景、抒情、怀古与赞人为一体。前四句写眼前田园之景与内心悠远之思,展现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切感受;五六句转入怀古,借“故国”“西陵”等意象抒发兴亡之叹与不平之意;末二句以双鹭喻友人,既显其高洁风致,又暗含知音相照之情。全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语言凝练而富于象征,体现了苏轼晚年诗作中融合哲思与审美、寄慨于物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次韵秦少章和钱蒙仲】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以“碧畦黄陇”开篇,描绘出一派丰收祥和的田园图景,“稻如京”三字形象生动,既写出稻谷繁茂,又暗含对丰年的欣喜。“岁美人和易得情”一句由景入情,点出良辰美景中人易动情的心理状态,为下文抒怀铺垫。颔联“鉴里移舟天外思,地中鸣角古来声”笔锋陡转,从现实转入遐想与历史,空间与时间双重拓展:一写心游万仞之超然,一写历史回响之沉重,形成张力。颈联“山围故国城空在,潮打西陵意未平”进一步深化怀古之思,化用唐人诗意而不露痕迹,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内心难以平复的忧思。尾联以“双白鹭”喻两位友人,意象清新脱俗,“隔江相照”既写实景,又寓知音相望、精神相通之意,“雪衣明”更凸显其人格之高洁。全诗由近及远,由景及情,由今溯古,终归于对友人的赞美,情感跌宕而收束有致,体现了苏轼诗歌“外枯中膏,似淡实美”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次韵秦少章和钱蒙仲】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情景交融,怀古寄慨,而结以高士之喻,清远绝尘。”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评此诗:“起语平正,中联渐入深慨,结句忽作清丽之语,反衬前幅之沉郁,东坡惯技也。”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语:“‘地中鸣角’句奇警,非实有其声,乃心闻之响,盖追思往昔兵戈之象也。”
4.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三十二:“‘二子有如双白鹭’,喻得其人,兼写风神,非俗笔所能拟。”
以上为【次韵秦少章和钱蒙仲】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