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长笑王会稽,野鹜膻腥污刀几。
暮年却得庾安西,自厌家鸡题六纸。
二子风流冠当代,顾与儿童争愠喜。
秦王十八已龙飞,嗜好晚将蛇蚓比。
我生百事不挂眼,时人谬说云工此。
世间有癖念谁无,倾身障簏尤堪鄙。
人生当著几緉屐,定心肯为微物起。
此墨足支三十年,但恐风霜侵发齿。
非人磨墨墨磨人,瓶应未罄罍先耻。
君不见永宁第中捣龙麝,列屋闲居清且美。
倒晕连眉秀岭浮,双鸦画鬓香云委。
时闻五斛赐蛾绿,不惜千金求獭髓。
闻君此诗当大笑,寒窗冷砚冰生水。
翻译
从前我常讥笑王羲之身为会稽内史,却仍执着于书法,如同野鸭膻腥之物玷污了刀案。晚年时却像庾翼那样,虽自视家传书法为寻常,却也忍不住写了六纸字。王、庾二人风流冠绝当代,却还与孩童争辩谁写得好坏,惹来喜怒。秦王李世民年少即登帝位,后来却沉迷笔墨,把书法比作蛇蚓盘曲之形。我一生对万事都不放在心上,世人却谬称我擅长此道。世间谁没有癖好呢?可像我这样倾尽心力收藏墨块,甚至弯腰护着竹箱,实在令人羞耻。人生能穿几双鞋子呢?何必为这点微物动心劳神?这墨足够用三十年,只担心岁月风霜侵蚀我的头发和牙齿。不是我在磨墨,而是墨在磨我;瓶中的墨未尽,罍(大壶)却先空,令人惭愧。我终将抖衣归隐故乡,亲自开垦几亩荒园。写信寄给你,你别笑我,只请送我一些“来禽”“青李”这样的佳果就好。其实一螺漆墨便已足够,哪里用得着千万灶火焚烧松木制墨呢?你没听说吗?永宁坊中有人研捣龙涎麝香制墨,宫室列布,生活清雅华美。女子眉如倒晕连眉,秀岭轻浮;双鸦髻画鬓,香气如云低垂。常听闻皇帝赐予五斛蛾绿墨,不惜千金求取獭髓入墨配方。读到这首诗你定会大笑,而我这里却是寒窗冷砚,砚池结冰,墨水凝滞。
以上为【次韵答舒教授观余所藏墨】的翻译。
注释
1. **舒教授**:指当时一位姓舒的学官,生平不详。
2. **王会稽**:指王羲之,曾任会稽内史,故称。传说他曾讥人写字如“野鹜”(野鸭),此处反讽自己早年轻视书法,如今却沉溺其中。
3. **野鹜膻腥污刀几**:比喻低俗之物污染高洁之器,暗指自己曾轻视书法,如今却沉迷藏墨,如同昔日不屑之事。
4. **庾安西**:指东晋书法家庾翼,封安西将军。他初时不服王羲之书法,后自叹不如。此处苏轼以庾翼晚年自厌家鸡(自家书法)却仍书写六纸,比喻自己虽不重书法却仍藏墨成癖。
5. **二子**:指王羲之与庾翼。
6. **秦王十八已龙飞**:指唐太宗李世民,十八岁起兵,后称帝。“龙飞”喻登基。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广搜墨迹。
7. **蛇蚓比**:形容书法笔画曲折如蚯蚓,语带贬义,此处指帝王亦难逃审美偏好之局限。
8. **緉屐**:古代称鞋为“緉”,“几緉屐”意为人生能穿几双鞋,喻寿命有限,不必为外物劳心。
9. **障簏**:典出《晋书·王献之传》,王献之见人偷盗家中财物,只说“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后以“障簏”指守护箱箧,此处自嘲珍藏墨块如守财奴。
10. **来禽与青李**:均为果名,来禽即林檎,青李为李子一种。王羲之有帖云:“足下今年收得青李、来禽,可寄少许。”苏轼借此表示只需朋友寄点水果即可,墨不必多求,表达淡泊之意。
11. **一螺点漆**:形容极少量的优质墨,古人制墨贵重,一螺即可用久。
12. **万灶烧松**:指大规模烧松树制墨,极言耗费巨大。
13. **永宁第**:唐代长安永宁坊贵族宅第,此处泛指豪贵之家。
14. **捣龙麝**:研捣龙涎香与麝香入墨,极言墨之奢华。
15. **倒晕连眉**:古代女子画眉样式,眉尾上扬如云霞倒映。
16. **双鸦画鬓**:发髻如乌鸦双翼,形容女子发饰精美。
17. **蛾绿**:一种青黑色墨,或指女子画眉之黛色,此处指名贵墨品。
18. **獭髓**:传说水獭骨髓可疗伤,亦可入药或制墨增润,极珍贵。
19. **寒窗冷砚冰生水**:描写冬日写作之苦,砚台结冰,呼应前文奢华制墨,形成对比,突出清贫自守之态。
以上为【次韵答舒教授观余所藏墨】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以“次韵”形式回应舒教授观赏其所藏墨之事,表面谈墨,实则借墨抒怀,表达人生哲理与自我反思。全诗由古及今,由人及己,从王羲之、庾翼的书法之争,到帝王嗜好,再到自身藏墨之癖,层层递进,最终归于淡泊归隐之志。诗中既有自嘲,又有超脱,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旷达胸襟与对物质欲望的深刻省察。他提出“非人磨墨墨磨人”,堪称警句,揭示痴迷外物反被物所役的哲理。结尾以田园生活与简朴书写作结,寄托精神自由的理想。语言诙谐而不失庄重,用典繁密而脉络清晰,是苏轼七言古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次韵答舒教授观余所藏墨】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篇以王羲之、庾翼为引,借历史人物之“争愠喜”暗示艺术嗜好虽高雅,亦不免陷入执念。继而以唐太宗为例,说明即使帝王亦难逃审美之癖,进而转到自身:“我生百事不挂眼,时人谬说云工此”,表面推辞,实则暗含自矜。随后笔锋一转,自省“倾身障簏尤堪鄙”,坦承收藏之癖近乎可笑,由此引出哲思——“人生当著几緉屐,定心肯为微物起”,直指生命短暂,不应为外物所役。
“非人磨墨墨磨人”一句,化用禅语,极具哲理深度,成为千古名句。它揭示了人在追求过程中反被所追之物控制的悖论,与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思想相通。接下来设想归隐故园,“自锄理”三字充满田园诗意,表现出苏轼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末段以“来禽青李”回应友人,既风趣又深情,再以永宁坊奢华制墨场景作反衬,凸显自己“寒窗冷砚”的清苦与坚守。全诗在幽默自嘲中蕴含深沉人生体悟,语言跌宕起伏,用典密集却不晦涩,展现了苏轼融学问、哲理、情感于一体的诗歌风格。
以上为【次韵答舒教授观余所藏墨】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借墨抒怀,托物见志,‘非人磨墨墨磨人’一句,道尽文人耽于艺事之困,可谓警世之言。”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东坡此诗,议论纵横,杂以谐谑,而归于澹远。结处‘寒窗冷砚冰生水’,凄然有江湖之思,非徒咏墨而已。”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卷二十:“通篇皆用故事,而脉络贯通,自嘲自解,愈出愈奇。‘墨磨人’三字,新奇警策,前人未道。”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七古,以气胜,以意胜,此诗尤能见其超旷之怀。虽言墨,实言心;虽言癖,实言道。”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善于把日常琐事提升到哲理高度。此诗从藏墨说起,层层推进,终于达到‘非人磨墨墨磨人’这一富于存在主义意味的感慨,显示了他对人性弱点的洞察。”
以上为【次韵答舒教授观余所藏墨】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