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船帆落下,停靠在古老的边防戍所之下,积雪堆积得如同山丘一般高。我勉强邀请年长的诗人一同出游,他稀疏的胡须在寒风中飘动。僧房里还留有昨夜的炉火,手脚渐渐变得温暖柔和。那位清静寡言的僧人平日话少,彼此相对之间便自然忘却了烦忧。铜香炉中升起一缕缕如穗般的轻烟,石制的锅鼎上浮着霜白的水泡。远行的人惦念着前方的道路,急促的鼓声催促着行船启程。我的行程虽有定限,但既然坐得安稳,不妨暂且多留片刻。天地如此广大,人生难得自由自在地漂泊游荡。
以上为【雪后至临平,与柳子玉同至僧舍,见陈尉烈】的翻译。
注释
1. 临平:地名,今属浙江杭州,在京杭大运河畔,宋代为交通要道。
2. 柳子玉:北宋文人,名仲原,字子玉,与苏轼有交往。
3. 陈尉烈:其人生平不详,应为当时任临平一带县尉(掌治安)的官员,“烈”或为其名或字。
4. 落帆古戍:指船只停靠在古代边防驻守之地。古戍,即古时的军事据点。
5. 诗老:对年长且有诗才者的尊称,此处指柳子玉。
6. 疏髯散飕飗:稀疏的胡须在寒风中飘动。飕飗(sōu liú),形容风声或物体随风摆动的样子。
7. 宿火:隔夜未熄的火,犹存余温。
8. 静士:指僧人,因其清修寡言,故称。
9. 铜炉擢烟穗:铜制香炉中升起如穗状的袅袅香烟。擢,拔起、升腾之意。
10. 石鼎浮霜沤:石锅煮水,表面浮起白色泡沫,如霜如沫。霜沤,白沫,喻水沸之状。
以上为【雪后至临平,与柳子玉同至僧舍,见陈尉烈】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途经临平,与友人柳子玉同访僧舍时所见所感。全诗以雪后古戍为背景,描绘旅途中的寒冷、友情的温暖、禅院的宁静以及对人生自由的感悟。诗中既有写景之实,又有抒情之深,由外物而及内心,层层递进。从“落帆”“积雪”的苍凉起笔,到僧房取暖的温馨,再到与静士相对忘忧的超然,最终升华至“大哉天地间,此生得浮游”的生命哲思。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开阔深远,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能超然自适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雪后至临平,与柳子玉同至僧舍,见陈尉烈】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清晰,情感脉络分明。开篇以“落帆古戍”和“积雪高如丘”勾勒出一幅苍茫冷寂的冬日图景,营造出旅途艰辛的氛围。接着引入人物——“强邀诗老出”,既显友情之真,又带出一丝苦中作乐的情趣。“疏髯散飕飗”以细节刻画形象,生动传神。转入僧舍后,气氛陡然转暖:“手足渐和柔”不仅是身体感受的变化,也暗示心灵的放松。与“静士”相对无言而“忘忧”,体现禅意之妙,契合苏轼深受佛理影响的思想倾向。中间四句写景细腻,铜炉、石鼎、烟穗、霜沤,皆是寻常物象,却通过精炼语言营造出静谧安详的寺院生活气息。随后“征夫念前路,急鼓催行舟”再拉回现实,形成动静对照,凸显羁旅之迫。结尾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坐稳且复留”表现一种从容态度;“大哉天地间,此生得浮游”则将个体置于浩瀚宇宙之中,表达出对自由人生的珍视与赞叹。整首诗融合写景、叙事、抒情与哲思,语言简淡而意蕴深厚,展现了苏轼诗歌“平淡中见奇崛”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雪后至临平,与柳子玉同至僧舍,见陈尉烈】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才气纵横,而出入禅教,故其言多超旷。”此诗正可见其于旅途困顿中寄情山水、托意禅院的超然心态。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三引冯舒语:“‘铜炉擢烟穗,石鼎浮霜沤’,写景入微,非亲历不知其妙。”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东坡七古,往往于奔放中见条理,此诗由景入情,由情入理,节节推进,自有秩序。”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收录此诗,但论及苏轼晚年诗风时指出:“常于琐事细景中寄托身世之感,看似闲笔,实含深情。”可与此诗末段参看。
5. 中华书局点校本《苏轼诗集》按语:“此诗作年不详,然观其地在临平,或为通判杭州前后所作,风格近早年清健一路。”
以上为【雪后至临平,与柳子玉同至僧舍,见陈尉烈】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