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不见当年何戡吟唱《渭城曲》的情景,昔日的旧友也只空自追忆米嘉荣的歌声。唯有龙眠居士(李伯时)懂得其中深切的情意,他用画笔描绘出《阳关三叠》那超越言语的动人之声。
以上为【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的翻译。
注释
1. 书林次中:指在书斋或某处偶然所得,具体地点不详,“次中”或为地名或人名,尚无确考。
2. 李伯时:即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善画人物、鞍马,尤精白描。
3. 《归去来》:指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李伯时据此所绘图画,表现隐逸情怀。
4. 《阳关》:指《阳关三叠》,唐代著名送别曲,又名《渭城曲》,源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 何戡:唐宪宗至文宗时期著名歌者,善唱《渭城曲》,白居易《听琵琶妓弹〈略略〉》诗有“犹唱《渭城》别离曲,陇山鹦鹉学人语。见说风光满扬子,天晴共唤何戡来”句。
6. 米嘉荣:唐代著名乐工,亦善歌《渭城曲》,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诗云:“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7. 龙眠:指李公麟,因其号龙眠居士,故以“龙眠”代称。
8. 殷勤处:指深挚的情感与用心,此处指对《阳关曲》中离别之情的深刻理解。
9. 意外声:原指音乐中超越文字表达的情感,此处引申为画中所传达出的、非视觉所能尽现的深层情感共鸣。
10. 本诗题目表明此诗为题画诗,系苏轼观李伯时画作后的即兴之作,融合怀旧、知音与艺术鉴赏于一体。
以上为【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观赏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所绘《归去来》与《阳关》二图后所作,借题画抒发对往昔人事变迁的感慨,并高度赞扬李伯时绘画艺术之精妙。前两句以“何戡”“米嘉荣”两位唐代著名乐人起兴,感叹知音难觅、故人零落;后两句笔锋一转,称唯有李伯时能领会《阳关曲》中的深情,并以绘画传达出音乐之外的“意外声”,即情感的深层共鸣。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将音乐、绘画、人生感怀融为一体,体现了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理想。
以上为【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为典型的题画诗,借画抒怀,寓情于艺。首句“不见何戡唱《渭城》”以“不见”开篇,奠定怀旧基调,借唐代名伶何戡善唱《渭城曲》之事,暗喻今昔之变、知音难遇。次句“旧人空数米嘉荣”进一步深化此意,昔日能唱出《阳关》深情之人已不可见,只能由后人空自追念。“空数”二字极富苍凉意味,流露出诗人对时代变迁、人才凋零的深沉感慨。
后两句笔势陡转,由音乐转入绘画:“龙眠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苏轼盛赞李公麟(龙眠)不仅理解《阳关曲》中的离愁别绪,更能以画笔传达出音乐本身难以言传的情感深度——“意外声”。这“声”并非实有之声,而是画面所激发的心理回响,是观者心中涌起的共鸣。这种“以画写声”的手法,正是苏轼推崇的艺术至境:艺术形式虽异(诗、画、乐),然其抒情本质相通。
全诗短短四句,却融汇历史、音乐、绘画与个人感怀,结构紧凑,意蕴丰富。尤其“画出阳关意外声”一句,堪称神来之笔,既是对李伯时艺术造诣的高度肯定,也体现了苏轼本人“通感”式的审美体验,是宋代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七:“此诗以乐人起,以画收,意在言外。‘意外声’三字,写出画境之深远,非俗手所能道。”
2. 纪昀评:“前二句说旧事,后二句说画,而画中之情,乃从乐中传出,转换极灵。‘独识’‘意外’四字,见龙眠之能得古人之心。”
3. 《宋诗精华录》(陈衍选评):“东坡题画,每能超乎形迹。此诗以声音入画,以画传声,所谓‘通感’者,正在于此。”
4. 《苏诗选注》(张志烈等主编):“通过对比音乐表演的消逝与绘画艺术的留存,突出李公麟作品的情感穿透力。‘意外声’既指画中蕴含的离情,亦暗示艺术超越媒介的感染力。”
5. 《历代题画诗类钞》:“此诗将音乐记忆与视觉艺术结合,体现宋代文人‘诗画一律’的审美观念。以‘声’归‘画’,翻空出奇。”
以上为【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