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昨夜大雨在沟渠中轰鸣,清晨时微风拂过,月色犹存。
萧索清冷的秋意悄然袭来,溪水清澈得令人想俯身啜饮。
绕城三十里,处处都是美景绝佳之地。
蒲草与莲花如浩瀚海洋般铺展,偶尔能看见一叶小舟穿行其间。
这里真像是避世隐居的好地方,青色的蒻草低垂,映着白发之人。
我们相遇本想互相问候,那人却已如惊飞的鸥鸟般消失不见。
以上为【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字】的翻译。
注释
1. 王郎昆仲:指王姓友人的兄弟二人,“昆仲”即兄弟。
2. 迈:苏轼之子苏迈,随行同游。
3. 岘山亭:地名,可能位于湖州或黄州一带(具体位置有争议),为当时登览胜地。
4. 飞英寺:佛寺名,宋代多地有此寺名,此处或指湖州飞英寺。
5. 分韵:古代文人雅集时常用方式,各取诗句中某字为韵,分别赋诗。
6. 鸣渠:雨水在沟渠中奔流发出声响。
7. 袭月:风起于月下,形容清晨风动月残之景。
8. 萧然欲秋意:萧瑟之感预示秋天将至。
9. 啜:小口喝,此处形容溪水之清可饮。
10. 青蒻低白发:蒻(ruò)为嫩蒲草,青蒻低垂,与白发老人相映,暗示隐士形象。
以上为【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字】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代所作,记述了他与友人王郎昆仲及其子迈一同绕城赏荷、登亭远眺、傍晚入寺,并分韵赋诗的雅集活动。诗题中“分韵得‘月明星稀’四字”表明此诗是依“月、明、星、稀”四字为韵脚而作,但实际用韵较为自由,主要押入声或仄声,体现宋人分韵诗的灵活特点。全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夏日将尽、初秋来临之际的湖光山色,意境空灵悠远,情感含蓄深沉。诗人借景抒怀,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陶醉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末句“已逐惊鸥没”更以动衬静,暗喻人事聚散无常,增添一丝哲思意味。
以上为【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字】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清晰,按时间顺序展开:从昨夜雨声写到清晨出游,再至环城观荷、登高望远,最后晚入佛寺,虽未详写寺庙情景,但前文已铺垫出超然物外的氛围。开篇两句“昨夜雨鸣渠,晓来风袭月”,以听觉与触觉切入,营造出清寂晨景,为全诗定下淡远基调。“萧然欲秋意”一句点出时节转换之感,既写气候,亦隐含人生迟暮之思。中间写景开阔:“环城三十里,处处皆佳绝”,总括美景;“蒲莲浩如海,时见舟一叶”,则化大为小,以“一叶舟”反衬天地之广袤,极具画面感。后转入人文情怀,“此间真避世”直抒胸臆,表达对远离尘嚣生活的向往。结尾“相逢欲相问,已逐惊鸥没”极富诗意——欲问而不得,人如鸥鸟惊飞而去,留下无限怅惘。此句既可理解为实写偶遇隐者,也可视为象征:知音难遇,聚散无常。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融情入景、寄意深远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字】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二十收录此诗,编者认为此诗作于元祐年间任杭州通判或知州时期,描写江南水乡风光,风格近于谢灵运山水诗而更具生活气息。
2. 清代纪昀评此诗:“语极清旷,有林下风气。”(《瀛奎律髓汇评》引)
3. 孔凡礼《苏轼年谱》考证此诗或作于元祐五年(1090)前后,时苏轼在杭州任上,常与亲友泛舟西湖、游览名胜,此类纪游诗多表现其闲适心境与审美情趣。
4. 《宋诗精华录》选录此诗,称其“写景如画,末语含蓄,耐人寻味”。
以上为【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